第十二章 包零旦來了嗎?(第1/2頁)
章節報錯
江寧城府衙會議室裡,一群人涇渭分明分坐兩邊。
左邊最前面一排坐著左僕射張叔夜,左都御史宗澤,吏部尚書李復,江寧知府錢蓋,淮東郡守薛韜,淮西郡守範致虛,江東郡守呂頤浩,東海郡守劉汲。
後面都是各郡按察使、左佈政副使以及楚州、揚州、廬州、蘇州、杭州、明州各直隸州的知州。
右邊最前面一排坐著樞密院使、權軍諮使李夔,典軍都虞侯郭永,左屯衛都督包零旦,左千牛衛都督向岐山以及淮東、淮西、江東、浙東和江寧的兵備使。
“出了什麼大事?官家把我們都召集到江寧來開會?”文官那邊嘀嘀咕咕的。
“難道是楚州的事?吳則禮已經被罷官,聽說被拘在楚州,接受都察院的審查。”
“吳則禮,湖北名士,詩詞文章一時翹首,怎麼就犯事了?”
“誰知道啊,這事還沒定案,誰也不知道到底犯的什麼事。”
一群副郡級官員在後面嘀嘀咕咕低聲議論著。
範致虛忍不住向右邊側過頭,靠近薛韜。
“薛兄,陳時恬和吳則禮,到底是怎麼回事?”
薛韜曾是吏部右侍郎,郡副級官員任前的吏部談話,很大一部分是由他負責,所以大部分郡副級官員都認識他。
“範兄,我也是一頭霧水。接到上諭匆匆忙忙趕到江都接任,還沒理出個頭緒來,又來江寧開會。範兄,我知道的不一定有你多。你就在淮東邊上,那裡的很多情況,想必早有耳聞吧。”
範致虛忍不住看了他兩眼。
這是個玻璃球,滑不溜秋的。聽說他跟李復都是現任司寇常安民一手提攜的,李復現在是吏部尚書,將來很有可能成為四大司之一,而薛韜現在成為一任方伯,入閣是指日可待。
還是朝中有人好做官啊。範致虛在心裡感嘆道。
他是閩海建陽人,算是閩黨一員。元祐三年中進士後,一直想投入章惇門下,只是可惜難入其門。後來機緣巧合,拜在另一位閩黨首領蔡京門下。自此一路飛黃騰達。
萬萬沒有想到,大家都以為元長公十拿九穩的第三任太宰,最後落到他弟弟元度公頭上。
這就尷尬了!
元長公和元度公名為親兄弟,同為閩黨領袖,但是在政見上有分歧,完全不屬於同一派。尤其是蔡卞被貶靖州回來之後,變得異常地低調。
不顯山露水,也沒有大肆招攬黨羽。當時很多人只是不去得罪他,絕沒有想到去投靠他。等到天啟十年末局勢水落石出,他接任大司政太宰,元長公出任中書省左資政,範致虛就知道,自己仕途會變得異常艱難。
但是楚州事情發生,緊接著官家下詔東南數郡官員匯聚江寧城,召開重要會議。範致虛察覺到不一樣的風向。
或許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新政變法,我也可以擁護新政變法,更願意成為推行新政變法的過河卒!
沒有從薛韜這裡獲悉到自己想知道的資訊,範致虛不甘心。
他四下張望了一下,江東郡守呂頤浩是秘書省校書郎出身,官家的嫡系,想必知道些內幕。但自己跟他不熟,肯定不會輕易透露。
東海郡守劉汲,他跟自己一樣是進士出身,雖然屬於蜀黨一派,但是以前有舊,能攀得上些關係。只是他的任所離淮東太遠,說不定知道的還沒有自己多。
至於左僕射張叔夜、左都御史宗澤和吏部尚書李復,肯定知道內情。尤其是宗澤,陳時恬和吳則禮就是他親自安排御史去調查,想必來龍去脈知道得一清二楚。
可是自己不敢去問啊。
尤其是張叔夜和宗澤,一個號稱張閻王,一個號稱宗判官。這綽號,好像他們頭頂上加的銜都是閻羅殿大學士。
於是範致虛把主意打到了江寧知府錢蓋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