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長年富貴屬多才(一)(第2/2頁)
章節報錯
“好了,不說了。賦稅改制之事,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慎重點,緩慢點,說不定還是好事。朕等得起。嵇仲先生,朕把河東河北都走了一圈,有些想法跟希古先生(常安民)溝透過,現在也想跟你溝通下,聽聽你的意見,回去後再跟章公、許公等宰執商議。”
“請陛下明言。”
“經過幾年政制試點改革,中樞政制基本上確定下來了。朕覺得地方政制也差不多了,也該把它定下來。朕的想法是一郡政務,悉數委付給郡布政司,郡守布政使不變,增設佈政左副使一員,右副使三員。”
“左副使為布政使第一副手,右副使為副手,分掌賦稅國庫、警政治安、民生民計...”
張叔夜靜靜地聽著,這等於把河東郡試行的同知、參知郡事以佈政左右副使的身份確定下來。
“以後,除各郡布政使、左右副使、直隸州知州以外官職,由尚書省報請朕任命之外,其餘任免遷降,考成磨堪,悉數付於布政司...相應,官吏招錄製度也會確定下來...考試分學考和國考。”
“學考就是中學、大學的招錄考試,由各郡學政廳主持,各郡檢察御史廳監督...大學招錄聯考時,學部、各大學派員到各郡協辦,都察院抽調御史到各郡監督...此外,各大學有一定招錄自主權...”
“學子自各大學畢業後,赴開封府參加國考。國考按考生志願、成績高低錄取司法官和政務官...按照《國是典.官吏律》規定,司法官轉政務官可以,政務官轉司法官卻不可...”
張叔夜聽到這裡,忍不住問道:“陛下,豈不是司法官更金貴?更難考?”
“是的。朕要依律法治國,精專律法的司法官,總會佔些優勢。國考同時錄取各大學的特事官——講師,再磨堪升遷為教授...”
“大學學子畢業後,可報考三次國考,皆不中,不可再考。每次國考招錄人選、側重專業,皆視三省各部、各郡上報吏部的官吏缺額而定。”
《基因大時代》
“陛下,總有倒黴者三次皆不中,如果就此,那這些學子苦讀十幾年,豈不白白浪費了。”
趙似嘆了一口氣,“從隋唐科試開始,天下最頂尖的聰慧之輩,都進入官場做官。到我大宋更是登峰造極。其實在朕想來,天下百業,頂尖俊才為何都要擠到官場來?多些才俊去經商、去鑽研科技、去治各種學問...我大宋才會欣欣向榮。”
說到這裡,趙似搖了搖頭。
“雖然朕這麼想,但總的得顧及現實。朕連冗官都不敢一刀切,怎麼敢在讀書做官這件事上搞一刀切。有些事,可以做,有些事,不能做。”
“朕知道,讀書做官,確實有的人是為國為民,為了理想,但這只是少部分。更多的人是為了提升階級—讓自己、家庭和子孫過上富足和受尊重的好日子。朕不能阻擋他們,只能設定一些障礙,再引導那些學子們,進入到工商學...”
“陛下一番苦心,必有成效的。”張叔夜可以說是最瞭解趙似想法的一批人,聽到這麼說,忍不住感嘆了一句。
趙似擺了擺手,繼續說道:“國考不中,可回各郡參加郡考,得中特事官,去中小學當老師。國考中了司法官、政務官,培訓半年,少部分進三省各部,大多數分發各郡,由正從九品做起。只是各人能力不同、機緣不一,前途也就不同了。”
“...鄉村治理,朕想了許久,還是以自治為主吧。大宋養不起那麼多官吏,冗兵冗員冗費,朕費盡力氣把冗兵解決了,又想著法子增加公教崗位,把冗員都安排下去,讓他們不再領空餉,能創造些價值來。”
“好容易緩解了一些,不想在冗員上又栽了跟斗。只是在要津或人口眾多的鎮上,設立鎮公所。同時,各縣警察局的治安力量要下沉,確保各地的秩序穩定。”
“許先之的那個鄉村宣講隊,是個非常好的建議,以後要大搞特搞。郡、州、縣三級官府,定期抽調官吏,到各鄉村進行宣講...嗯宣講國策、以及普法...我們要讓百姓們知道,朝廷有善法、善政和相應機構在保護他們。不讓他們知道,就發揮不出作用來,那我們再完善的律法和政制,都演給瞎子看了...”
趙似侃侃而言,張叔夜中間會插幾句,提出一些疑惑,或者發表一下自己的意見。兩人對談,一直從中午談到傍晚,還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