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就是錄取率。錄取率擺出來一看,國考遠遠高於省試。”

趙似點點頭,這一點常安民說的沒錯。

現在能讀書的人,尤其一口氣能脫產讀十幾年書的人,真不多。所以每年能入讀幾所大學的人,跟以往到開封參加省試計程車子差不多。省試錄取人數時高時低,但是為了籠絡士子,收買文人,仁宗後,一般保持在三成。

成均、璧雍大學第一批畢業生已經出來了,在國考錄取中,一般在七成以上,其餘的被各家背景通天的商號、工廠給搶了去。

十分地搶手。基本上是考入成均、璧雍等大學,美好前途就等著你。

“只是前兩年,人才貴乏,朝廷為了一時之濟,基本是從原來的儲才裡選拔。如轉無品階的吏為入流有品階的官吏,一併納入吏治管理中;讓待選官員進入各部開設的速成班,加以短期培訓,突擊上崗...”

李復心頭一動,他知道常安民說的這些問題,其實牽涉到胥吏治理和冗員問題。

李復非常有心,他知道胥吏問題從前唐開始出現,到本朝變得十分嚴重。官家和朝廷藉著新政,把它一併處理。全部併入到官吏體制裡,統一招錄、考成和遷黜。

本朝三大問題,三冗——冗員、冗兵、冗費。冗費是前兩個問題衍伸出來的,把冗員、冗兵解決了,冗費能解決大半。

現在回過頭看,冗兵問題從元符二年秋,官家出任樞密院使後,就開始著手解決。

各路禁軍大整編,精銳編為軍衛。

部分年紀確實有點大的精銳老兵,體力精力不在巔峰,難以應付高強度戰事,就轉到地方兵備司——負責各郡郡兵的訓練和統領。

其餘禁軍大部分轉為警察。

治安警、巡警、路警、水警、稅警、特警,名類繁多。後來還搞了郡州官府可以調動的機動警力——保安警隊。

當時大家不以為然,覺得治標不治本。這些大頭兵只是換個名頭繼續吃皇糧。

有的人還在報紙上冷嘲熱諷,說一縣一州,屁大的地方,原本有幾十個捕快衙役就夠了,非得安排所謂的警察,勞民傷財。所謂冗兵冗費治理,不過是一場笑話。當時李復也是其中之一,現在想來,他就覺得慚愧。

因為到後來,警察制度普及的好處,慢慢被人看出來。

首先是地方治安問題。

有人的地方肯定就有糾紛。數千上萬人聚集在一城,怎麼可能沒有打架鬥毆、矛盾糾紛?只是以前被捕快和衙役們壓下去,私下解決了,所以才顯得“地方靖平,路不拾遺”,成為文官筆下吹噓的政績。

實際上地方的治安矛盾,並沒有得到解決,只是被掩蓋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