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似另寫的那封勸降文書,由大智寶樹帝師,喬裝打扮,帶進賀蘭郡主府,呈給李青鸞。

李青鸞看完後,默然了許久,突然抬頭。她深陷的雙目,如同深淵。雙頰因為急躁浮現出澹澹血絲。

“陛下那裡,是什麼反應?”

有負責打聽訊息的隨從連忙答道:“陛下不以為然。小的還打聽到,興慶府在收集羊皮囊、油紙油布之類的物品。樞密院和中書省在親貴和京官中招募敢死官吏...”

他知道的訊息不多,且都是些表面訊息,李青鸞聽完後,躺在床榻上,在猜想李乾順君臣們到底要做什麼。

“一遇到困境就垂頭喪氣,心灰意冷;一遇到機會就奮不顧身,孤注一擲。我的皇帝弟弟,叫我如何說你是好啊。”

大智寶樹帝師和氣地說道:“郡主殿下,陛下與諸位大臣們所議之事,貧僧倒是知道一二。”

李青鸞看了一眼,不置可否。

這和尚賣相不錯,又善口舌,能言善語,朝中文武大臣,包括內院家卷,很多都是他的信徒,訊息靈通的很。

“請大師說一說。”

大智寶樹帝師把殿上,李乾順和群臣們的言詞,一五一十地講給李青鸞聽。

李青鸞睜大了眼睛,厲聲問道:“陛下...他魔障了嗎?這些無稽之言,他也敢信!這些話,都是那些臣子們,哄他開心而已。他怎麼就聽不出來了。”

“郡主殿下,人非草木,當有七情六慾。陛下和諸位貴人如此這般,就當他們是在做一場美夢。而今時局,殿下何必去驚擾他們。”

聽到這裡,李青鸞愣住了,隨即笑了起來。笑得渾身顫抖,滿臉都是淚。

“一切皆夢幻,幻滅之前,想什麼都可以。”

擦乾眼淚,李青鸞不由好奇地問道:“大和尚,本郡知道你,法號智光,是宋國京兆府鄠縣名寺,草堂寺的有德大和尚。是什麼讓你願意屈身為趙十三賣命?”

大智寶樹帝師神情肅穆,默然了一會答道:“貧僧原名尉遲大光,是西域于闐國的宗室。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黑汗王朝滅于闐國,先祖一家逃出故國,輾轉數十年後定居岐州。貧僧一家,虔誠向佛,數代念念不忘的就是讓于闐舊土,回覆地上佛國...”

此時李青鸞全明白了,“趙十三答應,幫你們回覆于闐地上佛國,所以你們就拋棄前嫌,願意幫他。”

“前嫌?那些釋門敗類!”大智寶樹不屑地說道,“佛門清淨之地,就是被這些人給敗壞了名聲。陛下幫忙清理出去,我們這些真心向佛之人,其實不知有多高興。且大宋收復河西,又國力復興。陛下是天下有能力者唯一願意幫我們的。”

“我明白了。大和尚,興慶城已成死局,你還是早早離去吧。”

大智寶樹和尚長嘆一口氣:“為了理念,貧僧不知犯了多少戒。此心不安,天下之大,哪裡有貧僧的容身之處?”

李青鸞眼睛一睜,“大和尚,你想與興慶城共存亡,以死謝罪?何必呢,想必用不多久,你就能回到祖上故土,誦經禮佛。”

大智寶樹一臉的嚮往,兩眼看向窗外,彷佛在看著一幕幕盛況。

“常聽父輩們說起代代相傳的故事,于闐城裡最盛大的節日—佛像行像大遊行。活動當天,國主與王后親自參加巡禮,城中街道灑掃一新,城門張燈結綵,高懸帷幕,熱鬧非凡。載著三丈高佛像的車輛走過來,像浮屠塔一樣矗立在眾人面前。莊嚴肅穆,金碧輝煌,信徒們紛紛行禮。”

“佛像行進到距離城門百步時,國主免宗冠徒跣,手持華香親自迎接。佛像入城時,王后帶著宮女在城樓上,像天女散花一般地拋撒花朵。整個節日的活動,要進行十多天,盛況空前。”

說到這裡,大智寶樹一臉嚮往地說道:“雖然從來沒有見過,但我的腦海裡想象過無數遍。真希望能夠親眼見到啊。”

李青鸞聽到這裡,已經明白大智寶樹的心思,合掌道:“大和尚是真正敬佛之人,來日定當永離生死煩惱,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仙木奇緣》

“郡主也當如此。”大智寶樹回禮道。

李青鸞苦笑一下,“本郡罪孽深重,只能永墜地獄。”

大智寶樹一臉肅穆地說道:“貧僧入夏國不久,但能看得出。貴國國主,號稱英明睿智,其實徒有虛表;滿朝文武,皆稱俊才人傑,其實都是鼠輩。唯獨郡主,才是真正大仁大智之人。郡主要是墜入地獄,那才是天道不公。”

李青鸞含著眼淚,笑著點點頭:“謝謝。大和尚,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