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剩有土臺西風中(一)(第2/2頁)
章節報錯
他們肯定是到了糧草不濟,官兵不滿的地步。否則的話,怎麼要讓宋國官家親自出面寫勸降書。
為了哄騙自己,宋國太下本錢了。而宋國本錢下得越大,說明他們越虛弱。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趁他病要他命,好好把握住這個機會。
聽了眾人七嘴八舌的話,李乾順意動不已。一種叫野心的無形風,吹著心裡的小火苗,騰騰地燃燒起來。
雖然這些日子裡,他嘴上喊著提前給大白高國和嵬名一族辦水陸法會,似乎已經心思通明,豁達躺平。但是現在有機會扭轉乾坤,他還是十分動心。
如同任何一位瀕臨絕境的溺水之人,李乾順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就想順著它上岸。
李乾順在心裡盤算了一下,開口說道。
“諸卿,晉王殿下出城去收攏散軍,準備內應外合。只是世事難測,晉王那邊一旦遇到什麼危險,事情就耽擱了。”
他的話剛說完,有貼心的臣子馬上接言道:“陛下英明。外面情形未知,還有人心波雲詭譎。我們總得多方預備,不能把寶押在晉王一人身上。不如多遣得力可信之人,攜帶王命詔書出城外,四處收聚兵馬,積攢力量。”
“現在興慶城被團團包圍,如何出城?”有人提出疑問。
“西門與唐徠渠相通,宋軍暫時沒有封鎖那裡。使臣可身攜皮囊浮水之物,趁著夜色,由西門附近縋繩而下,從唐徠渠鳧水而出。”
“妙!”
眾人紛紛叫好。
李乾順的臉上也浮現出志在必得。
看來佛祖保佑,賜下天大的轉機。想必佛祖是在考驗我等,看到我們在絕境之時,依然不放棄對佛祖的虔誠,這才降下法力,讓趙十三犯昏,借他的手指明一條轉敗為勝的生路。
“陛下,嵬名信令、結訛載...十五人皆是朝中青年才俊,堅韌忠貞,負王命出城召集散軍,最合適不過。”
馬上有臣子們推薦出合適的人選。
其餘文武大臣們不甘落後,紛紛舉薦。一時間,西夏朝中皆是俊傑,人才何其多。
不僅舉薦人才,文武大臣們還充分發揮才幹,一一分析,說省嵬城一役,守軍被殲滅多少,其餘大部逃散;靜州城守軍,多少被殲滅,又是大部分逃散...
按照他們的演算法,西夏軍主力尚存,只是被宋軍從各個城池裡趕了出來,散佈在靈武各處荒郊野外。等到數十位俊傑潛出興慶城,高舉王命大旗,那真是振臂一呼,應者如雲。
然後短時間裡聚起十萬大軍,再與興慶城取得聯絡,裡應外合,對糧草不濟,軍心渙散的宋軍展開絕地大反擊,一舉擊破,然後銜尾追殺,不僅全復失土,還能趁勝殺入秦川關中。最後逼得宋國趙官家割讓潼關以西土地給大白高國。
李乾順率領軍民,憑藉英明睿智,以及對佛祖的虔誠,率領大白高國軍民,反敗為勝,遷都長安,讓國力和疆域達到了新的鼎峰,必當青史留名,成為與太祖、景宗並列的中興明君。
聖宗不足以彰顯其功,當進獻某祖廟號...
反正是臆想,有什麼不敢想的!只要陛下高興,我敢帶兵直接打上廣寒宮。一時間殿里君臣一掃此前的陰霾,各個變得意氣奮發。
至於趙似名義所書的勸降文書,早就被李乾順揉成一團,丟到角落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