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風流總被雨打去(二)(第2/2頁)
章節報錯
聽到兄長的咳嗽,宇文黃中笑了笑,繼續說道:“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軍隊、沒有秩序、沒有對政府的尊重、沒有精神和行動上的堅守紀律,可能連生存都成問題,更別提什麼昇平興盛。在下讀了那麼多史書,尤其是司馬公的《資治通鑑》,是越讀越迷糊。”
“迷糊什麼?迷糊歷朝歷代的興衰,到底是什麼在推動的?是天命天數?”
聽到這裡,眾人的臉色一正,宇文粹中更是恨不得撲上去,想捂住弟弟的嘴巴。
官家即位四年來,雖然對空談妄議、聞風亂劾的御史進行了嚴厲打擊,但是對言路卻沒有打壓,反而放開,只要按照規矩來辯議。
釋門大辨議、稅賦大辨議...什麼事都可以辨一辯,議一議。
但是還沒有放開到可以議論天命天數啊!
“在下這兩年苦讀官家的御筆和諸多誥令後,猛然間醒悟,歷朝歷代的興衰,不在天命天數,而在人的意志力...”
眾人驚愕不已,但是細細品味,卻覺得意味深長。
當晚,趙似照例在聖慈宮裡用膳。
現在一起用膳的人更多了,皇后曾氏和貴妃明氏帶著大公主和二公主,德妃李氏帶著大皇子,昭儀劉氏大著肚子,分坐在左右。
看著子孫滿堂,朱氏的眼睛笑得彎成了一道彎月,突然想到什麼重要的事情,對趙似說道:“官家,憲肅皇后(向太后)的入陵之事,定下來了嗎?”
“定下來了。”趙似恭敬地答道,“章相與蘇司徒、蔡司寇合議後,定為入永裕陵東副陵。只是東副陵...還有西副陵都是新工程,需要重新規劃和修建。朕已經下詔,從內庫裡撥一百六十萬貫錢財,用於修建。”
朱太后欣慰地點點頭,“禮法擺在那裡,不能輕棄。憲肅皇后雖然無子嗣,可她畢竟是你父皇生前正式冊封的皇后。老身雖有兩子為帝,但禮法如此,當甘居西副陵。”
“母親大人通情達理,兒臣和外臣們也是知道的。”
朱氏的眉眼間也更加慈悲,跟畫像上的白衣觀音大士有幾分相似。
她輕輕地嘆了一口氣:“憲肅皇后...”
她好好的,怎麼就一病不起,撒手仙逝了呢?看看了兒子趙似和兒媳曾氏,朱氏不想挑起這個話題。
現在後宮十分和睦。
憲肅皇后向氏在去年病逝,下面的臣子見風使舵,紛紛上書,要將她降格,以嬪妃身份陪葬在永裕陵的某個角落裡。
朱氏罕見地召見了章惇、蘇轍、以及權司寇範純禮,呵斥了這個論點。堅持要把向氏以皇后身份入陵永裕陵。
可是官家罕見地保持了沉默,誰敢在這件事上亂開腔?
最後商議來商議去,定下永裕陵增修東西副兩陵。以向氏入西副陵,朱太后千秋後入東副陵。
朱氏堅持不肯,只願入西副陵,最後當著眾臣的面,把官家請來,親自叮囑一番,這才把這件事定下來。
向太后去世後,皇宮裡的太后只有朱氏這一位了。
崇恩宮劉氏見識過兩回皇后曾氏的軟刀子,也暫時偃旗息鼓了。
朱氏還有什麼不滿意的呢?
她又想到了一件事,“官家,你跟下面的人一定要叮囑好了,修建東西副陵時千萬不要動鬼心眼,什麼東副陵與主陵不通,只有西副陵相通。禮法已經遵守了,何必搞這種上不得檯面的手腳呢?”
“母親大人說得極是。既然答應遵守禮法,就要好好遵行,絕不能玩這種表面一套,實地裡一套的花樣。”趙似答應道。
朱氏點點頭,看向曾氏和明氏,慈愛地看著她倆懷裡的小璧人,“大姐和二姐這幾日都好?”
“回太后的話,都挺好。”
“那就好。官家搞得那套消毒防疫的手段,還挺管用的。大姐、二姐,還有大哥都能健健康康地長大,老身看著就高興啊。”
陪著吃完飯,又逗了逗兒女們,趙似自轉去崇政殿。
你是天才,一秒記住:紅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