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西風斜雨是時候(二)(第2/2頁)
章節報錯
來自全國各地的名士大儒六十七人,商賈代表四十五人,工匠代表二十八人,農夫代表三十九人,地方官員代表二十五人,中樞官員代表七人,各大學學院代表二十九人。足足二百四十人。
上來就吵,就如同是兩千只公鴨子聚在一起,中間就放了一隻母鴨子。
面紅耳赤都是輕的,說到火起,四五個乾脆不講道理爭論,直接卷著袖子上來物理爭論。
主持會議的計部尚書蔡京去勸架,不想受了無妄之災。官袍被扯破,官帽被打歪,左眼吃了一記黑虎掏心,留下一圈黑眼圈。
最後這五個當眾打架的人,被問了個御前失儀,剝奪了辯議代表的資格,趕出會場。
然後又從旁聽列席上填補了五位,又重申了辯議紀律,明確了辯議流程,再派出當年敢在垂拱殿上當著哲宗先帝面,跟還是簡王的官家大打出手,物理辯論老前輩的章惇坐鎮。這才鎮住了場子,使得這場大辨議得以順利進行。
正是因為各方觀點鮮明,矛盾激烈,辯論白熱化,使得生**看熱鬧的開封市民們爭先恐後地跑去嘉議院強勢圍觀。
河北敦輿山之亂延續了二十四日,三天之內被蕩平,而後臨時法庭組建,在爭吵中審理裁定,又花了十餘天。
開封城裡的“賦稅改制大辨議”從敦輿山之亂中期開始,一直到臨時法庭審理裁定結束後七天,才結束。
足足開了二十九天,留下了一百三十五萬字經過整理的會議記錄。
會議結束,各方代表們都不願離去,他們都在期待著最關鍵的聲音出現—官家對於大辨議的評論。
從第一次會議到結束,官家一直都在旁聽,但是自始至終沒有開口發表一個字的意見。
這段時間彷彿是兩次大風暴之間短暫的風平浪靜。各方人士都在安靜又忐忑不安地等待著,等待崇政殿裡發出的聲音。
這天一大早,秘書省的大會議廳裡,坐滿了兩百多人。
章惇、呂惠卿、黃覆、安燾,尚書省太宰、左右僕射全部到齊。蔡京、張康國等計部尚書、侍郎,陳師錫等樞密院軍需署長官,郭永、呂頤浩等開封府官員,也在一旁列席。
在大廳前面側面,擺著一塊黑板,上面寫著一行字:“天啟元年司會官員第一期學習班”。
趙似一身常服,站在最前面,在他身後是更大的一塊黑板。
他看了一圈眾人,走到鐵皮大喇叭後面,大聲說道:“好了,我們開始司會官員第一期學習班的學習。”
“首先明確,司會是何意?司會出自《周禮.天官》,司會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則之貳,以逆邦國都鄙官府之治。以九貢之法致邦國之財用,以九賦之法令田野之財用,以九功之法令民職之財用,以九式之法均節邦之財用。”
“司會就是負責各官考績以及度支財稅。但是時過變遷,在朕的定義裡,現在的司會就是財政,國家和朝廷的理財之政,包括度支和稅賦。大家說它重不重要?當然重要,朕和在座的各位能不能吃上飯,都得指著它。”
聽到這裡,大廳裡想起一陣輕笑聲。
官家即位以來,施政方面有幾大特點,學習班多就是其中非常重要一大特點。
從尚書侍郎以上的高階學習班到地方各州縣的學習班,官員們時常要參加這樣的會議。目的在於“提高認識、統一思想”。
當然最受歡迎的學習班當然是官家主持的學習班。
不僅因為官家身份的加持,更重要的是官家講的東西非常有意思,讓人耳目一新。同時這些在學習班讓大家接受的東西,很快就會成為治理國政的重要組成部分。
比別人領先一步學習到治國方略的思路,能佔多大的優勢?這一點,大家都算得清楚。
“司會最重要的兩項工作,一是稅賦,二是度支。稅賦是找錢,度支是花錢。我們一個個說,先說稅賦。”
趙似看著正在聚精會神聽講,拿著新制鉛筆做記錄的官員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稅賦司會說來說去,核心就是一個字,稅!那麼我們問問大家,天下最根本的稅源,是什麼?”
你是天才,一秒記住:紅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