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會議、表態、被盯上的哥特教區(第2/3頁)
章節報錯
以1125為首的廷達羅斯軍團,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將莫爾趕到絕處的。
他用自己的表態,先一步把最不該提前表態的星界軍的路,給生生的走窄了。
所以莫爾起身前的小動作,在加爾文的眼中也就不足為奇。因為哥特的本土勢力,大機率在來之前也有自己的算盤。
他們的原計劃裡,應該是先將最不重要的帝國國教扔出來,當做第一次與泰拉交換的籌碼。
而面對原體的壓力,帝國國教只要不被觸動核心利益,那作為“可持續性再生資源”,教區內的人口當然也可以隨意的“奉獻”。
而從事後的結果導向去分析,這場會議的座次排布,也側面印證著這種情況。
莫爾的左側上首,本該是帝國國教在這個教區的主教的坐席,但在大主教馬修戰死的背景下,他的坐席被依次向前遞補。
此時坐在他左邊上首的,正是哥特鑄造世界的鑄造總監。而他的下首位置,也“恰好”星系本身配屬的帝國海軍提督。
至於帝國在哥特星區的總督呢?加爾文不動聲色的將視野微微橫移。
在鑄造將軍(總監)的坐席對面,一個貌似憨厚的中年人,正穿著一身掛滿了勳章的紅色元帥軍禮服,一臉尷尬的維持著自身微弱的存在感。
好吧……從勳略上看,這個星球總督的出身並不高,只是某個泰拉貴族的長子團的團長退役。
這種身份要是換了個星球,當然可以成為一個絕對強勢的君主的基石。
但把他放在哥特這種四戰之地,以他手裡擁有的家族資源和那點退役下來計程車兵,就只能給哥特這種老牌鑄造世界當個人性的橡皮圖章了。
唔……或者他活的足夠長,那為了滿足他背後的泰拉貴族的家族利益,一點無關緊要的行商浪人許可,也就成了題中應有之義。(但現在的局面是,站在會議室外等待被處決的行商浪人裡,也絕對是以他的這部分居多。)
能活到現在,只能說明他足夠懂事。
而這個“足夠懂事”放在加爾文眼裡,就是不可能拉攏、也不值得拉攏的意思。
那麼,有些問題就清楚了。
莫爾的座次,某種意義上就是他背後星界軍的生態位的體現:
兵源徵召、武器和後勤給養的配給;
軍隊的集訓、集結,還有真正戰役打響之後的投送和轉移;
以及真正的戰鬥打響以後,作為星界軍最昂貴的財富——裝甲部隊的維護,還有海航大隊的防空力量。
這些對星界軍來說至關重要的因素,本該被他們自己牢牢把持,但因為帝國的種種特殊情況,卻都掌握在他們以外的鑄造世界和帝國海軍的手裡。
所以一場重大的軍事會議上,星界軍的代表明明作為戰鬥的主力、最終實現佔領的執行者,甚至是犧牲人員最多的那一個。
卻往往被這樣、那樣的理由牽制,而沒有自己的意志,更無法在戰後為自己計程車兵們爭取利益,也就能成為被理解的問題了。
他們從來未曾獨立,又何談更高的名利。
而其實這還不是全部。因為在具體的地方徵兵事宜上,實際上掌握著信仰這種意識形態武器的的帝國國教,其代表並未能順利到場。
但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哥特教區的主教職位空缺,上一任的馬修大主教死於艾達靈族的滲透。
此時的教區內務混亂,各個次級教區主教,乃至馬修原本的助手們,都對主教的位置有著不加掩飾的野心。
他們或是教會中的某個流派的宗主,或是乾脆就代表帝國海軍、鑄造世界等外部的勢力。
但無論如何,當這場關於哥特教區唯一的冠冕的爭奪。正到了最激烈的時候,一個新鮮出爐的、能夠統合意識並且拉攏戰鬥修女們活聖人,自然就成了各方都想要拿到手裡的強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