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七章 潼山關首戰(第2/2頁)
章節報錯
這支強大的水師,擁有數量驚人的船隻。其中僅僅是能夠遠洋的海船,包括一些船齡較老和尚沒正式下水的,總數就多達三百艘。其他近海的戰船、在五百料以下的快舟,更是不知道多少。他們的加入,幾乎是立刻讓松江水師成為了東大陸上首屈一指的水上勢力。
捷報傳來,陳武哪怕早就知道東海水師集體投靠的意思,此刻仍舊大為欣喜。
跟不看重水師、甚至隱隱將水師巨大的開支當成累贅和負擔的乾元帝國不同,陳武對水師十分重視。親自下發了嘉獎公文,不僅維持東海水師的名稱、駐地、規模等一切不變,就連人員都沒怎麼調動,還順帶灑下了一筆不菲的賞賜,以收買人心。
這樣的舉動,當然贏得了東海水師上下的好感,但這並不是陳武沒有立即對東海水師調整的理由。
恰恰相反,相對於寧海水師,陳武對東海水師的信任度很低。
寧海水師落入松江軍時,規模還很小,是在陳武手上投入大量資源才逐漸起來的。相比之下,東海水師規模太大,而且人員機構臃腫,若是把無關人員都算上,總數怕是有七八萬之多。裡面派系山頭林立,雖然在鄭城的約束下、勒拿人大洋水師的威脅下,保證了相當的戰力,可內耗程度、貪腐現象等仍舊十分嚴重。
只是,陳武現在還不能立即動手。
一來是沒有合適的、足夠多的替代人手,二來剛剛接手,人心浮動,不適合大動干戈。陳武打算先緩一兩個月,等寧海水師在呂宋的船隊返航,再進行一次人事規模互換,並大規模的實施精簡裁員至於裁員的物件?
無關的混餉人員必然要踢出去,但若是有哪個副將或者大船管帶仗著老資格不聽調令,對松江陰奉陽違,那就怪不了陳武出手了。
透過這種先恩後威的方式,他可以真正在東海水師中建立影響力。
一旦兩大水師協同,全面行於大洋之上,陳武的日子就舒服太多了。現在的寧海水師哪怕經過他的大力催熟,仍舊不堪重用。旭川開採的鐵礦、北呂宋的黃金、糧食、銅礦,堆積如山,卻苦於運力只能運回一部分。東海水師的加入,會大大加快外來財富流入松江的進度,也會讓松江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更加繁華!
………
安慶郡,潼山防線。
潼山是安慶郡東部邊緣的一座是南北走向山脈,綿延約百餘里,高度也不高,但相比於東西兩側的平坦地勢,仍舊可以算是一道易守難攻的重要防線了。正因此,乾明昊的中路大軍、十五萬城衛軍,將潼山關當成了中路的第一線駐紮地。
與之相應的,乾明德的燕雲軍團、陳武的松江軍團聯軍,將合計十七萬的大軍駐紮島了潼山關的關外平原上。
乾明德的燕雲軍團,總數有十八萬還多,堪稱是帝國規模最大的一個軍團當然這也跟曾經的大皇子私下擴充編制規模有關。不過,出現在潼山關外的僅僅只有十四萬,另有三個師團加強到了南路。
正因此,在松江軍的三萬多人抵達之前,中州乾明昊的大軍實際上是佔據優勢的,以守代攻。但在松江軍磨磨蹭蹭、被催促兩次才抵達後,雙方整體軍力出現了逆轉。當然,由於有潼山防線的優勢,實際上松江軍團和燕雲軍團仍舊沒有主動發起反攻。
對此,松江軍自然樂見其成。
得到過陳武面授機宜的大將典勇,很清楚松江軍越拖越有利。最好等到北呂宋和東海郡完全消化、轉化成戰爭潛力,再全面捲入內戰。
乾明昊對這個結果也是能忍的。
中州的財政壓力雖然巨大,但他手上有蕪湖這個天下第一產糧地松江只能算第二,哪怕差距不多。而且,就整體地盤而言,有中州在手的乾明昊也比乾明德要更有優勢一些。
時間拖的久了,燕雲的乾明德才是最擔心的那個。
先前松江軍沒到,乾明德的大將昭武將軍宋無缺不敢發起進攻。雖說在防線各處每天都有小規模的交戰,但規模在大隊以下的廝殺,相比於動輒十幾萬的大軍實在不夠看。現在松江軍抵達,時間也僵持了個把月,宋無缺便再也按耐不住了。
正巧,這個時候東海那邊的刺殺案也報了過來,隨之而來的還有陳武的指示:適當給乾明昊的城衛軍一點顏色看看。
典勇便沒有了任何猶豫。
隨著兩位統軍大將達成一致,兩日之後,中路軍的首場大戰在潼山關最北段展開。把守這裡的,是城衛軍的第八師團兩個旅團。為了擊破他們,宋無缺在這裡投入了整整一個師團,另外還有松江軍的一個輕步兵旅團支援當然,主攻的是燕雲軍,松江軍負責跟在後面擴大戰果。
這個分配辦法,也是典勇同意宋無缺計劃的前提。
除了潼山關北段的主攻方向外,松江軍團、燕雲軍團還將同時在其他方向發起佯攻,牽制城衛軍。
必須要提一點的是,潼山防線並不是南峰要塞那樣的雄關天險,偏偏又跟南峰要塞一樣,是綿延多段的防線。南峰要塞的後面,還是隻有部分平地能夠揚長北上,而潼山關之後是徹底的一馬平川!
這意味著,城衛軍雖然有險可守,但自身的兵力也因此分散成了帶狀,得失難料。偏向於進攻的松江、燕雲聯軍,規模則相對集中,可以主攻其中一點。
正因此,聯軍的人數雖然只比城衛軍多兩三萬,但只要能夠在潼山關突破一段,並且守住城衛軍的反撲,就能讓整個潼山關失去價值,將城衛軍逼退,進而銜尾追殺!就算無法取得全殲式的大勝,也能將戰線大舉往前推,以壯聯軍和乾明德聲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