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四章 朝堂(第2/4頁)
章節報錯
當然,楊銘也不懂這些的,只是“越剿越多”這件事,確是事實。
榮太尉被楊銘這麼頂了一句,臉色不大好看。
他私下裡還和楊銘有著“聯盟”的合作,但朝堂之上表現出來,兩人一向都是政治主張互不對付,正好用來麻痺宇文佋的判斷。
宇文佋以為榮太尉和楊銘不和,便有了一種掌握全域性的感覺。
尤其是左相歐陽曾退下之後,朝廷大權近於他一人之手。
這種大權被文人在握的感覺,是整個歷史上都未曾出現過的。
宇文佋實質性的開始控制神都的兵權,包括原先八校尉下禁軍在經過他幾輪的篩選和裁剪後,如今基本上都成為了聽從他號令的“爪牙”,榮太尉和楊銘,兩人一個號稱“太尉”一個號稱“大將軍”,結果神都兵權都不如宇文佋多,話語權越來越低。
這次榮太尉提出的要用“禁軍剿匪”,本質意義還是為了挑戰宇文佋的權威。
坐在皇帝前面,老神在在的宇文佋始終閉著眼睛。
而皇帝雖然沉穩,畢竟只有十一歲的小孩子,看到兩個大人面紅脖子粗的在他面前吵架,本能的就感覺有些害怕。
“大將軍,那你說,如何平定匪患?”
榮太尉冷笑一聲,非要讓“大將軍”拿出一份詳細計劃來。
楊銘同樣不甘示弱:“平定匪患,當然是要解決根本問題,以某之見,我朝歷經一個寒冬,很多地方都處在農耕時期,而不少百姓沒有土地和糧食,因此不得已才去做匪,不如各地以工代賑,糧倉之中的糧食放出來一些,緩和一下百姓的燃眉之急。”
一個大將軍,最後提出來的竟然是“農田計策”,而所謂“以工代賑”四個字,反倒是令高堂之上的宇文佋眼睛一亮。
宇文佋忽然睜開了眼睛,緩聲開口道:“大將軍所言‘以工代賑’,是什麼意思?”
宇文佋開了口,眾人自然就沒法再繼續說話了。
而楊銘聽到宇文佋提問,不急不緩的說道:“去年幽州府糧田豐收,曹肅所採取的,便是這個辦法,以工代賑。”
楊銘一知半解,也說不出個所以然。
曹肅的“以工代賑”,那可是給出實質利益的。
所有在曹肅土地下種地的不論是百姓還是軍士,將來的收成裡,自己可以佔到七成,而官府只有三成,透過讓利於民,從而激發大家的工作積極性。
但這種細節,楊銘他們並不清楚,只知道曹肅搞兵囤搞得有聲有色,搞城池建設也搞得風風火火,似乎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能夠順風順水,令人費解。
曹肅只是遵循了“藏富於民”的基本政策方針,但朝廷卻沒有辦法用他的辦法。
因為眼下朝廷需要的不是“藏富”,而是“平穩”,恰巧“平穩”又無法短期內達到,因此就出現了一種根本難以完成的悖論。
宇文佋聽了楊銘的話後,默默的想了想,最終還是忽略了這一環節,依然聚焦到各地匪患上。
“朝廷去年稅收不高,雖然已經減少了不少禁軍,但依然有著大量的軍費開支。”
“各地匪患,應當有個輕重緩急,除了繼續遵循先帝定下的'各地備禦'政策外,還應該招募和選拔有本事的青年將領,要多出幾個曹肅這樣的青年將領,又何愁天下不平呢?”
宇文佋緩緩開口,他的意見,著重在“人才引領”。
他認為“人定勝天”,人才才是競爭的主旋律。
這也到沒有太大的問題,只是眼下朝廷這種局面,哪裡找的到什麼好的青年將領,且就算能找出來,能保證這些青年將領一定像曹肅這樣根正苗紅、忠心耿耿嗎?
所以這也是宇文佋擔憂的地方。
“此事還需要諸位仔細想一想,那陶明文小兒屬實有些猖狂,絕不可令他渡過雒水,否則‘神都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