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鶴在上任的過程中,心裡經過了無數次的變化。

從最初拿著崇禎皇帝的銀子,信心滿滿,到趕往陝西途中,在一封封求救信裡得知陝西局勢崩壞的情緒崩潰,再到他得知平山墩有一支強力的兵馬,竟然可以屢次大破賊軍的欣慰,最後得知楚行竟然能控制四府的穩定,讓這位三邊總督,有了一種盲目的自信。

那就是老夫可以解決陝西的匪患。

尤其是在楊鶴手裡多了一份名單的時候,楊鶴更加自信了。

因為在洪承疇、楚行等人的威懾下,很多人選擇了投降。

這些人包括神一魁、王佐桂、高迎祥、王嘉胤、點燈子、過天星……

凡是出現在求援信中的義軍首領,幾乎全都投降了。

因為誰都沒有想到,會在陝西這麼困難的情況下,出現一位人見人愛的散財老童子。

人家是給大傢伙送錢來的,大傢伙誰還願意抵抗?

沒有人會和錢過不去,這是浸入中國人骨子裡的良好品德。

所以大家清一色的選擇了投降,甚至當時楚行都想著,自己為什麼不造反,跟著領一波福利。

而在這個義軍紛紛改旗易幟,選擇投降的過程中。

成就感最強的,自然是楊鶴楊老爺子了。

到現在,楊鶴老爺都記得,在他的誠心感召下,號稱陝西第一悍匪的神一魁選擇向自己投降。

兩個人甚至還親自在關帝廟前,燒了黃紙,起了誓。

發誓一聲要守護大明,再也不造反了,若是造反,不得好死。

一時間,朝廷都迷糊了,因為誰都覺得夠嗆的楊鶴真的擺平了西北的危機,西北沒有戰事了。

連崇禎都高興的不行,晚上吃飯的時候,多吃好幾碗大米飯,儘管崇禎崇尚節儉,飯菜裡沒有一點肉。

他覺得,是自己的睿智和英明,選擇了楊鶴,解決了西北這個無比令人頭疼的問題。

一時間,朝廷奔走相告,到處都在宣揚西北平定的喜訊。

但唯獨一個人是無比憂傷的。

那就是楊鶴,因為楊鶴敏銳的發現,崇禎給的銀子根本花不了多久,也就是說,這些義軍,在花完銀子之後,多半是還得造反。

所以在無奈之下,楊鶴只能想了一個新的主意,攤派。

將這些無處安放的流民,攤牌給各地的官府,軍屯,讓大傢伙一起養這些不事生產的百姓。

每家領取一部分任務,將這些人消化掉。

雖然現在年頭不好,但是總有年頭好的時候。

楊鶴老爺子覺得,多開墾點荒地,衙門裡在給他們找點活幹餬口,時間久了,局勢會平穩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