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即皇帝位(求收藏!)(第2/3頁)
章節報錯
又有一名御史說道:“是啊,值此國難當頭,我等飽學之士,又怎麼能學那某人,打著幌子去大享齊人之福呢?”
眾人都保住了面子,只有徐有貞,隱藏在眾人之中緊握雙拳,滿臉的不甘不忿。
經過連日的商議,各地兵馬源源不斷調入京城,半個月不到,京城的防衛兵力就從原本的兩萬不到,增長到了十餘萬人。
只不過,這十餘萬人素質參差不齊,只有少部分是以前的二線部隊,其餘大多都是未經任何操訓。
好訊息是,尚在京中的四十餘名文官武將都不再往南京運輸家產了。
當官的不動,連帶著大戶、商人們也都不敢大張旗鼓的運東西,于謙順理成章的下發了一個公文,在臺面上阻止了這種行為。
為了讓京師的人心安定,九月初六,代理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直,統率群臣再次合辭勸諫,請孫太后立郕王為皇帝。
這一次,孫太后再無任何說辭拒絕。
......
奉天門上旌旗招展,四十餘名在京朝臣,內十二監局,各部院衙門,並乾清、坤寧、慈寧三大宮及各殿的牌子們亦全都到場了。
今天,是大明朝格外新奇又重要的一天。
重要,自然是要有新君繼位。
新奇,是因為繼位的這個“新君”原本是與皇位八竿子也打不著的,可事態突變,偏偏將他推上了皇位。
這個人,便是郕王暨監國朱祁鈺。
歷史上的朱祁鈺是宣德皇帝朱瞻基的次子,不過生母吳氏的身份卻只是漢王府邸的一位侍女,也就是庶出。
由於漢王是罪人,自然整個漢王府也都是戴罪之身,所以儘管受了聖寵,吳氏卻依舊為禮制所束縛,無法進入皇宮。
直至後來朱祁鈺的出生,才算給了這名“宮女”一個名份,即是現在人人所稱的吳賢妃。
但儘管如此,終宣德一朝,吳氏依舊沒有資格踏入皇宮一步。
可想而知,在此前吳氏所過的究竟是何其悲慘的一種生活。
吳氏不好過,朱祁鈺從出生開始,也是受盡排擠,雖然身為皇子,卻終日居住於宮外的一所宅院。
不止官差小民,暗地裡當朝公卿、勳貴及王公貴族們,在心中實際上都沒拿朱祁鈺這個郕王當回事。
就算現在當了皇帝,依舊如此,沒有人覺得朱祁鈺這個皇帝會做的很長久。
賢名,並不能當飯吃。
朱祁鈺之前陰差陽錯搭救了國子監的祭酒李時勉,但是後者直到現在也沒有到郕王府來道過一聲謝,這就很說明問題。
至少是現在,沒人願意和朱祁鈺扯上任何關係,明面上的客氣也止於明面上,回家了誰認識誰啊。
得益於大明戰神的送人頭行為,讓以王振為中心的閹黨集團為千夫所指,于謙集團陰差陽錯的把控了朝政。
孫太后自知無力迴天,急急忙忙地立了自己的庶長孫,正統皇帝朱祁鎮的庶長子朱見深為皇太子。
意思也很明白,這是在告訴群臣,就算哀家立了朱祁鈺,那也只是暫時的,要站在哪邊,你們自己想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