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君臣(第2/3頁)
章節報錯
這是要幹什麼?
難道接下來皇帝要與包公發生衝突?
可不能這麼寫,這麼說啊!
皇帝是正面角色,包公也是正面角色,這兩個正面角色要是發生衝突,大打出手,那這公案書不就歪了嗎?
皇帝還好說,可以用奸人矇蔽糊弄過去,這種情節在其他公案書中也能見到,只要最後及時醒悟,迷途知返,將錯誤修正過來,那他就還是一個好皇帝。
可包公這邊……他是萬萬不能與皇帝衝突的。
忠君,是古代思想的主流,天地君親師乃綱常之理,君只在天地之下,無君更甚於無父!
無論如何,君王都是君王,臣子都是臣子,綱常倫理,斷不可逆,否則就是在挑戰整個時代的禮法秩序。
公案書中不能有真正昏庸的君王,更不能出現欺君罔上,違逆綱常的清官名臣,除非……你想死,你想寫一本反書,你想挑戰千萬年積累建立的禮法綱常!
蘇問現在就有這個勢頭。
張舟道士與雲真和尚緊盯著蘇問,想要看他怎麼將這段劇情說下去。
是這把公案書說成反書?
還是巧妙的自圓其說,仁宗仍是明君,包公仍是忠臣,君臣一心圓滿收場?
兩人更傾向於後者。
這倒不是他們有什麼立場傾向,而是他們實在不知道,要怎麼樣才能將這包公案寫成一本反書。
包公這樣的人設,他怎麼反皇帝?
所以,兩人更傾向與蘇問自圓其說,包公機智化解危局,仁宗及時看穿詭計,君臣一心,共誅奸邪,打敗龐太師這個大反派,圓圓滿滿,快快樂樂的收場。
當然,也有可能悲劇收尾,仁宗昏庸不明,包公蒙冤而死,但張舟道士與雲真和尚不覺得這種發展,這種情節有什麼意義,純粹是為死而死,為悲而悲。
嗯……不知不覺間,這兩位方外之士,空門之人已是蘇問的忠實讀者,忠實聽眾,這般關心劇情發展,都快忘了這只是一部公案話本,虛構之事,虛構之說。
張舟道士與雲真和尚如此,眾鬼也是一般。
它們雖然沒有兩人懂得那麼多,但也被蘇問編織的劇情網入了書中。
皇帝連下十二道聖旨,氣勢洶洶的要包公返京,這擺明了是一場鴻門宴啊。
包公如何應對?
眾鬼緊盯蘇問,等待後續。
蘇問也沒有在這個時候賣關子,繼續說道:“包公接下十二道聖旨,終是重返開封汴京,返京之後也不敢停留,命眾人返回開封府,自己孤身入宮面聖!”
“包公入宮之後,已是午時,但卻發現宮中朝會未散,百官未走,金鑾殿內,聖上高座龍椅,文武分列左右,左列文官之首,赫然站著一人,猙眉獰目,咬牙切齒,正是新曆喪子之痛的當朝太師——龐吉!”
“龐吉眼目通紅,帶血帶恨,死死盯著步入殿中的包公,似要從他身上撕下一塊肉來。”
蘇問摺扇一敲,旁白說道:“不用多說,半月時間,龐吉已在聖上面前羅織好了包公罪名,知曉今日包公返京面聖,特將朝會拖延至此,要在百官之前就包公定罪發落,以抱殺子之仇。”
“包公知曉,卻不理會,徑自入殿向仁宗大禮參拜:包拯叩見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包公大禮參拜,但龍椅之上的仁宗皇帝,卻未像往日一般,和顏悅色的讓包公起身,而是冷聲質問:包拯,你可知罪?”
“包公跪在殿下,神色不變:包拯何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