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入感能不強?

“對於方法派其實同樣脫胎於前蘇聯戲劇家康士坦丁史丹尼斯拉夫斯基所創立的寫實主義表演體系的演技訓練,主要透過演員外在的肢體和表情深入地挖掘出人性、人心的複雜性。”

劉天藝繼續道:“比較出名的演員有出演《黑天鵝》的娜塔莉波特曼,還有出演《生死豪情》的馬特達蒙。”

“這個派強調對出演角色行為的重現,比如波特曼為深入角色經歷長達一年的專業芭蕾舞訓練,高強度訓練和節食甚至讓她直言噁心。”

“優勢在於降低對演員本身要求,可以藉助其他技術手段,資質普通的演員也能透過長時間複製和模仿來達到演出效果。”

蘇澤安靜的聽,也是因為門檻比較低,方法派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成為好萊塢電影裡常見的表演方式。電影拍攝與話劇表演在呈現方式上也提供方法派更大發展空間。

畢竟一條電影能多次拍攝,好的演出只需一條讓演員無需保持從始至終的情感狀態,這也讓情感替代和情緒記憶成為可能。

同時也是舞臺劇演員號稱比影視劇演員牛逼的主要原因,背後無論NG多少次,只要有一條透過鏡頭讓觀眾滿意就是好演員。

換成舞臺劇或者話劇試試?

看觀眾打死你不?

“最後就是表現派,也是你現在所走的路。”說到這裡劉天藝停頓片刻道:“如果說前兩派的演員是以第一人稱的視角進行演出,那麼表現派演員則更注重從第三人稱的視角去設計所要出演的角色。”

“往往會預先在內心構建他所需要出演的角色的形象,再透過對預先設定好的形象進行模仿,從而達到演出效果對不對?”

見蘇澤點頭,笑道:“國內這兩年流行演員類綜藝節目,什麼《演員的誕生》、《我就是演員》表現派比較知名的比如丹丹老師和國立老師。”

“國內主要來源於戲曲,比如梅蘭芳大師。最成熟的還是TVB培訓班,出過多少影帝就不用我再說了吧?”

“他們對演員培訓很多是將老一輩的演出經歷提取成冊,制定具體實踐標準。年輕演員需要去表達某種情緒時,只需將設計好的實踐標準模仿一遍就行。”

“當然很多方法派演員也會透過自身生活經歷、演出經驗去構建模擬物件。當演員本身有一定的演出積累時,方法派也能呈現很傳神的演出。”

蘇澤笑笑,說白了一句話:

無論黑貓白貓能抓老鼠就是好貓!

當看一部電影你會更關注演員?還是更關注角色本身?

這也許對於個人只是一個喜好偏愛的問題,有些人會因角色愛上演員,也有人會因演員去看一部電影。

當觀眾試圖去深入某部電影,而對於角色拿捏變成評價電影的標準時,所謂千人一面的演出很有可能阻礙觀影體驗。

全球大帥哥湯姆克魯斯來講,無論作為正義夥伴去抗擊外星人、抗擊木乃伊、還是抗擊幕府將軍……

總感覺是阿湯哥在耍帥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