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章 解讀(第2/2頁)
章節報錯
“我們再看火堆裡這個日記本,是不是有點眼熟?沒錯,這正是兒子11歲時,放在他房間裡的日記本!”
“所以,這個日記從一開始就不是父親寫的,而是兒子當時的筆記。”
“我們再來看接下來的細節。電影對輪迴時的光影,每一次失敗的輪迴時,光影照射在父親臉上,都會給人一種耀眼的感覺。而只有兒子能看到的視角里,父親身上不在於有光影存在,灰暗,陰沉。”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當兒子從好友那裡瞭解的兇殺案現場,與輪迴時的場景,並不在同一位置上。”
“這就說明了,當時的那場兇殺案,
並沒有危及兒子的生命。只是兒子將兩者聯絡到一起,認為父親當時之所以那麼做,是想要拯救他的生命。”
“……現在,我們再以兒子的視角,清晰地走完全程。”
“他父母的感情,很早就產生了破裂。離婚之後,雙方都想尋找新的人生,對兒子不聞不問。”
“兒子在和好友外出玩耍時,父親在約會時,女友得知他還有一個兒子,因此與他分手。惱羞成怒的他正好看到兒子,將怨氣撒在兒子身上。”
“由此,父子之間的關係逐漸不可調和。兒子不斷忍受父親的強權和語言暴力,發誓要讓父親的晚年淒涼無比。”
“由此,進入了最後階段,長大後的兒子斷絕了與父親的聯絡,讓他在養老院終老,連都不曾看望他。”
“父親最終在孤獨中離世,兒子在整理父親遺物時,看到自己曾經的日記本,心中的仇恨開始消散。”
“這麼多年來,他都生活在對父親的仇恨中。當他仇恨的物件離世,他又該報著怎樣的信念活下去呢?他也已經不年輕了。”
“所以,他幻想出一個心目中的父親形象。這樣的父親,他做的一切都不是為了一己私慾,他是如此珍愛自己唯一的兒子,不惜為了兒子能長大成人,犧牲了父子間的感情。”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再看最後那個鏡頭,兒子注視墓碑時的神情,是否就合理了很多呢?”
“並沒有誰被拯救,世界如常,他並沒有原諒父親。只是在這個時候,過往的經歷已經不再重要,他憎惡的父親也消失在這個世界。”
“因此,他與心目中完美的父親形象達成了和解,又或者說,他與曾經的自己,達成了和解。”
“最後,我們再來看電影的片名,《以父之名》,以父親的名義,是否就能對電影有更深的理解呢?”
解說完畢,彈幕已經滿天飛。
直到此時,依舊有不少觀眾認為博主過度解讀了。
不過絕大多數,都被這樣的解讀震撼到了。
相比較電影表面呈現出來的,這樣的解讀顯然更加合理。
也更加符合人們對這部電影的期待。
202章 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