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面,萬曆皇帝和泰昌皇帝相繼馭龍賓天,不過大明王朝並沒有因此而停滯!

太子朱由校,於文華殿之內召叢集臣。

按照泰昌皇帝的遺照,著太子靈前繼位。

因此以英國公張惟賢、內閣首輔方從哲為首的袞袞諸公,在當日大朝會中,恭請太子朱由校登基繼位。

太子神色悲痛,不願!

百官跪倒在地,再請!

太子又一次拒絕!

百官三跪請!

直到這時,太子方才勉強接受,著欽天監推算吉時吉日,命禮部準備一應禮節。

泰昌元年九月初六,太子朱由校御奉天門,即皇帝位,改年號為天啟。

隨後,已經成為天啟皇帝的朱由校,開始於朝堂之上的袞袞諸公,商議起了萬曆皇帝和泰昌皇帝的廟號與諡號。

九月初十,萬曆皇帝被尊諡號神宗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廟號神宗。

泰昌皇帝被諡號為崇天契道英睿恭純憲文景武淵仁懿孝貞皇帝,廟號光宗。

十月,分別葬明神宗萬曆皇帝、明光宗泰昌皇帝,於定陵和慶陵。

至此,天啟皇帝朱由校,算是正式接管了大明王朝的無上權威。

有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登基,不論是朝堂還是內廷,都有不少職位發生了變化。

其實皇宮大內的職位,倒也變換不大。

仍舊是泰昌皇帝留下的那一套老班子。

司禮監掌印太監之位懸空,往下則是王安這個秉筆太監,以及魏朝、趙靖忠等隨堂太監。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魏進忠也終於從典膳的職位上獲得了提升,成為了司禮監的一柄隨堂太監。

除此之外,皇宮內廷其實並沒有多大的變化。

不過在朝堂之上,情況就截然不同了。

首先就是內閣首輔方從哲,因為紅丸案的緣故,方從哲遭到了不少朝臣的彈劾。

無奈之下,方從哲連連上書請求辭官,結果都被天啟皇帝給駁了回去。

天啟皇帝清楚當時的情況,自己的父親泰昌皇帝,都已經進入了彌留的狀態。

方從哲帶人進獻紅丸,也只是抱著死馬當作活馬醫來嘗試一番。

這一點,包括泰昌皇帝都心知肚明。

因此泰昌皇帝馭龍賓天,根本就牽連不到方從哲的身上。

然而有句話叫做人言可畏,方從哲作為大明內閣首輔。

在暗地裡面,不知道有多少雙眼睛在盯著他的位置呢。

眼下方從哲好不容易被人抓住了一些紕漏,他在朝堂當中的政敵,自然是要順杆往上爬,意欲將方從哲一舉置於死地。

方從哲顯然也是明白這一點,所以他選擇了急流勇退,連番上書請求辭官回鄉。

天啟皇帝為了讓方從哲能夠安心,最終勉強同意了他辭去內閣首輔的奏章。

至於辭官回鄉養老一事,那是想都不用想了。

天啟皇帝又不是傻子,他怎麼可能放著方從哲這等老成重臣而不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