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合作,就有人要問了,“老鼠窟”那麼大名聲,憑啥跟紀家餃子館兒合作啊?

憑啥呢?

當然是憑徐櫻做的點心。

這點心從大年初三開始做預售,到大年初五已經賣出去兩三千份,這數字放在市場經濟時候可能不算個啥,可放在物資短缺的六零年,那可真是足以讓工商局的同志們都為之驚訝的銷售量了。

況且提高的不只是銷售量,還有名聲。

那木盒子上刻著一個小小的“紀”字的禮盒不僅迅速在縣城裡流行起來,也跟隨著縣城上省城的探親潮送到了省城,再由省城隨著探親潮送到了全國各地,乃至於如今的京城裡都聽說了在平原地區的胡陽縣有這麼一種“特產”。

這“特產”是幾種精緻到看的人眼花的小點心,裝在簡單古樸卻細緻的木盒子裡,一隻點心一個坑,開啟來最多的上下兩層共十六隻八種,最少的單層八隻共四種。

每種旁邊都貼一張手寫的毛筆字小紙條,上寫著或有“桃之夭夭”,或有“紅妝素裹”,或有“棗頰上秋色”,或有“猶有花枝俏”等名字,名字旁邊又是介紹,介紹裡寫清楚採用的原料。

再有每隻盒子裡還放一張貼了宣紙的油紙,宣紙上或畫著桃花,或畫著紅梅,或畫著墨竹,寫一段話,註明每種點心如何存放,可存放多久,又是什麼時間製作出來的,一目瞭然,方便儲存。

全國各地特產的點心不少,可都是普通油紙包裝,高階的無非用一些跟外國人相似的鐵盒子裝,卻從來沒誰家的點心做的這麼精緻細緻。

最重要的是,這麼細緻的東西價格居然不貴,只賣大夥兒所熟知的平原地區最著名那點心品牌百分之七八十的價格,可不顧客如雲,全國流傳?

但對徐櫻和紀家餃子館兒來說,這次銷售賺錢其實是其次,畢竟本著薄利多銷的原則,他們其實並沒賺很多錢。

最重要的是,紀家糕點的名頭打出去了,紀家餃子館兒的名頭也打出去了,靠著這名頭,徐櫻又願意讓出這種“營銷方式”,趙桂竹談起合作簡直如魚得水,頭一次上省城,就把合作意向書給帶回來了。

於是趁著紀茹芳回來,餃子館兒裡趕緊開了個會,研究如何合作。

最終定下來的合作方式跟“元記灌腸”差不多,但又不完全一樣。

就是老鼠窟提供原料,教授製作方法,元宵仍然打他們的印記品牌,在紀家餃子館兒裡搭配元宵節限定選單賣。

而紀家餃子館兒則把這次的成功銷售經驗傳給他們,還要徐櫻幫助他們制定一套在元宵節共同銷售元宵的方案。

這要求乍聽來,餃子館兒的員工齊齊表示:“那我們也太吃虧了。”

陳芳芳還說:“雖然老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可不能他們給了我們魚,我們卻要教他們捕魚的方法?”

大夥兒再次齊齊點頭,是這道理。

楊花兒卻搖著頭,指著她們笑話:“一個個兒的,難怪比不上櫻子,都小氣死了!這銷售方法咱都用過一次了,他們拿去用那就是二手的貨,傍晚賤賣的菜,就算能用,也不會再有咱們這樣兒的效果。而且……”

她拿肩膀碰了碰徐櫻問:“明年你還有別的法子唄?”

“我沒有。”

徐櫻兩手一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