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她爹一腔真心餵了狗,上門女婿變陳世美,丟下她跑了,再是她沒文化又沒手藝,差點兒讓背信棄義的孫德興算計走家傳的餃子館兒。

得虧趕上國家搞公私合營,她第一個報了名,不僅保住了自己的股份,還成了鎮上乃至縣裡的先進典型,當時就上了報、登了照片,熱熱鬧鬧讓全縣人都知道餃子館兒是她紀茹芳的,孫德興才不得不暫時偃旗息鼓。

那以後,她也使勁兒的學識字、學手藝,可自個兒學太慢了,到現在,她連她爹留下的菜譜都看不全,手藝上也沒啥精進。

孫德興見她不行,膽子越來越肥,這回明知招待“學習團”是個大事兒,卻故意為難她,當天撂攤子,要不是徐櫻救場,她可真不知道是啥後果!

所以不管徐櫻咋想,紀茹芳打定主意,必須讓她繼續上學!

她到處跑,餃子館兒的生意暫時就交給會計李玉華。

孫德興還請假,紀茹芳也就晾著他,眼下有徐櫻在廚房頂著呢,別說她,整個餃子館兒的“娘子軍們”,就沒怕的!

不僅不怕,李玉華還主動跟徐櫻商量,想換菜譜。

這餃子館兒開在鎮上,主要服務物件就不是政府大院裡的那些人,而是鎮上和縣裡兩個廠子裡的領導和工人。

他們這縣裡有個省裡第二大的鋼鐵廠,鎮上還有個專給鋼鐵廠供煤的煤場。兩廠幾千號工人,多的是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的小年輕兒,加上這年月工人相對富裕,手裡有活錢,下班兒了就都願意來餃子館兒吃點兒食堂裡見不著的新鮮菜。

可說有錢,跟領導還是沒法比,原來孫德興做大廚,愛用山珍海味,進貨貴、賣出去更貴,工人們小半年都未必敢來一回,生意也就靠著普普通通的餃子勉強維持運轉。

趕上困難時期剛過那幾年,餃子館兒都沒法開張。

現在李玉華聽說徐櫻用幾道便宜菜把上面的領導都征服了,就興致勃勃的提出來,讓她用那些菜替換掉孫德興原先的,一來能以薄利多銷的方式,給餃子館兒增加進賬,二來,那可是領導們指名道姓說好吃的菜,老百姓能不追捧嗎?

這想法其實沒什麼問題。

在未來的市場經濟裡,有條基本原理,就是根據市場需求製造產品。

在現在的計劃經濟時代,李玉華就能想到這點,很不容易。

但徐櫻沒立馬答應她,因為她壓根兒就沒想過,餃子館兒的服務物件,也就是她們餃子館兒的使用者市場,究竟是誰?

她們的使用者和市場是工人,是大山裡偶爾出來趕集的村民。

他們多半從小就在山裡長大,吃的野菜比領導見的都多,好不容易下一趟飯館兒,怎麼可能願意吃野菜?即便領導說好,以他們的經濟能力,也拿不出錢為“追捧”而買單。

反倒就是孫德興做的那些大魚大肉,哪怕貴呢?他們也願意攢攢錢偶爾“開洋葷”。

徐櫻把這些道理一說,李玉華剛剛的興奮頓時煙消雲散,自以為了解了她似的,冷笑著說:“還當紀經理把你請過,能解決多大的事兒呢!結果還不是要看孫德興的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