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勸君莫欺少年窮(第1/2頁)
章節報錯
【1988年】
一年又一年,歲月就這樣無情無義地“熬”著世人。
似乎是在人們不經意間,高大粗壯的楊樹上就掛滿紫紅色的“毛毛蟲”,好像只一夜之間就生出來的一樣。那就是“樹狗狗兒”。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樹狗狗兒”掉了、楊花飛了、柳絮飄了、榆錢兒黃了,春天就真正地來到了月牙河。
1988年的春天,強勁的東風徹底把月牙河村吹得綠意盎然了。改革開放的大潮已隨著寶茵河奔湧的水流,注入到月牙河村的每一個角落、滌盪著每一個人……
新年新氣象,新春新事多。第一個新鮮事就是——月牙河村首次採用塑膠大棚培育水稻秧苗了。
月牙河村近水樓臺先得月,有著寶茵河水的優勢,種植水稻的歷史相較其他村那可就長了。特別是村裡有不少人家是朝鮮族,在水稻種植方面更是得心應手。按理說,地處紅樓市區近郊,種植技術應該更先進一些,但事實卻不是這樣,由於村集體經濟沒什麼積累,向上爭取專案的積極性就不高,村民沒有經濟基礎,種地就得過且過了……
“塑膠大棚培育水稻秧苗”算是一項科技創新了。月牙河村具體負責的是朝鮮族農民——樸建東。這一年,他只有十八歲。為啥把這麼重要的工作交給一個“孩子”?村幹部是不是瘋了?肯定不是的。
當然,訊息公佈出來後,在村子裡還是引起一陣轟動,確實有人不是很理解。確實有人羨慕,並以此教育自己的孩子——
“你看看人家老樸家的建東,再看看你,真是貨比貨得扔啊……”
“他樸建東好,讓他給你們當兒子得了!”
“你小子別拿話激我們。他要真願意當我們乾兒子,我們就不要你啦……”
於是,月牙河村的青少年之中,對樸建東冷眼相看者越來越多。諷刺之聲此起彼伏:
“黃嘴丫子都沒褪淨呢,能幹了啥?”
“嘴巴沒毛,辦事不牢。村裡的幹部是想打自己臉啊!”
“這小子,是不是透過他出國的叔叔,打通了關係啊?”
“去你的吧,他叔是死是活都不知道呢。”
……
樸建東不理會,兩耳不聽議論聲,一心只為育秧苗。
…………
“活字典”格根早已經正式調到紅樓市區進修學校當老師了,月牙河人再想聽故事和評書可費了勁嘍。
格根曾經一再表示:我雖然調走了,但是我的家不搬走,每個星期或每個月還都回月牙河來。
馬明豔撇著嘴說:就怕某些人在城裡的花花世界裡花了心,當了陳世美嫌棄我們孤兒寡母啦……
“滾蛋!臭詞濫用!”格根訓著媳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