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自己名字,一直默默無聞的李智雲走出來。

“阿耶。”

“你可敢去河東?”

李智雲淡笑一聲,“為阿耶大業,智雲願往。”

“好。”李淵頷首,看向角落道:“左三統軍李思行何在!”

“末將在!”一名悍將走出列。

“你率領四千兵馬,隨智雲同往河東一行。”

“末將遵命!”

李智雲暗想,他麾下的段志玄和謝叔方各有一千人,加上李思行的四千人,如此他兵力便有六千,駐防河東倒是足矣。

但是這還沒完,可能是考慮到李智雲尚且年輕,李淵緊跟著又吩咐道:“叔達,勞煩你與智雲同去。”

剛剛投降的陳叔達抱拳答應。

翌日,李智雲率領段志玄和謝叔方,以及李思行和陳叔達,前往河東猗氏。

這個位置很有講究,它靠近河東蒲津關,但是又隔著一段不小的距離。如果屈突通準備在大軍渡河的時候向龍門發起進攻,李智雲可以率軍進攻蒲津關,切斷屈突通後路。

李淵軍的訊息,身在蒲津關的屈突通時刻關注。當他得知李淵分出一部分兵力駐防猗氏,便立即明白李淵的打算。

對此,他萬分憂愁。

因為李淵的計策是陽謀,就是篤定他不敢孤注一擲去拼一把。

“眼下,唯有先破猗氏叛軍,方能從容部署,牽制李淵。”屈突通看著簡陋的地圖,花白的鬚眉蹙的很緊。

事實上,他手上有數萬驍果精銳,真要和李淵拼死一戰,勝負尚且兩說。

但是,他不敢。

原因有二,其一是因為驍果軍士兵出身關中,他們大部分人都不願意主動出擊,只想著守住蒲津關。

其二,他不能將戰線拉長,否則李淵軍一旦自龍門渡河,拿下蒲津關,他後勤遭殃,到時候只能被困在河東等死。

“聽說猗氏的叛軍主帥是李淵的庶子李智雲,此子現今年不過十四,年輕衝動,我們或有機會擊破。”鷹揚郎將堯君素分析道。

屈突通提醒道:“李淵的目標是關內。”

作為隋朝老臣,他很清楚李淵的背後站著的都是誰,更清楚李淵起兵的目的是什麼。

可也正因為如此,使得他在此地不敢亂動。

他手上的驍果軍是隋朝留在關中的最後一股力量,若有萬一,大興的代王該怎麼辦?

堯君素堅持道:“若是不破猗氏叛軍,我們只能看著李淵從龍門渡河,進而威脅關內。”

“你有什麼想法?”屈突通問。

堯君素道:“卑職願意率軍進攻猗氏,為大將軍掩護,不管如何必須要將李淵困在河東。”

“那蒲津關怎麼辦?”大將桑顯和問。

堯君素道:“大將軍可留下駐守河東,桑將軍不妨率領騎軍,快速騷擾進攻李淵側翼,使他不敢渡河。待我擊破猗氏,便立即前往龍門支援。”

“你幾日可破猗氏?”

“李智雲不過黃口小兒,學人打仗,自取其辱,三日內我必能擒下他。”堯君素信心滿滿。

不怪他自信,李智雲如今才十四歲,之前默默無聞,在堯君素看來,李智雲就是吃了他老子李淵的紅利,才當上將軍。

屈突通卻搖頭道:“不妥,這個李智雲雖然名聲不顯,但我們不能大意輕敵。這樣罷,桑將軍和堯將軍一起去攻打猗氏,若是能活捉李智雲,或許能讓李淵投鼠忌器。”

堯君素覺得屈突通有些過於慎重,但他還是應命。

“遵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