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盛世繁華(一)(第1/2頁)
章節報錯
雖然說大唐是高祖皇帝創立的,但是李承昭可是太子,他知道的事情要比普通百姓多的多。史館的史書,他看的也比別人多。很多不知情的內幕,他也比其他人知道的更清楚。在他父皇長年累月的敦敦教誨之下,他知道大唐帝國創立初期,與其說是高祖皇帝的功勞,不如說是關隴貴族的選擇。而高祖皇帝,不過是他們推選出來的利益代表而已,實在算不上如何雄才大略。
有時候,李承昭甚至懷揣惡意的思考過,若是沒有已故秦王李世民和他的父皇,大唐帝國能不能統一天下都難說。而這些年隨著時間過去,他父皇做出的一樁樁一件件功績,無不讓李承昭覺得自己父皇才是大唐帝國創立乃至走向鼎盛的真正雄主。
至於高祖皇帝,說實話,李承昭是嗤之以鼻的。不過這個人到底是他皇祖父,他還不至於腦子發抽在外面表露出他的不屑。而他之所以認為韓瑗的話不用擔心,就是因為他父皇和高祖皇帝不一樣。以他的聰明才智,自然能看出來,當年高祖皇帝是用秦王李世民來制衡廢太子李建成。
但在如今的朝堂上,可沒有另外一個‘李世民’來制衡自己。不僅沒有制衡自己的人,反而自己父皇還在教授他各種帝王之術。這讓李承昭很清楚,自己父皇的偉大,遠遠超過高祖皇帝。
見四人不說話,李承昭笑了笑,又說道:“孤知道你們在擔心什麼,但是孤要告訴你們,不用害怕那些虛無縹緲的猜疑。帝國而今之強盛,遠超歷朝歷代。孤作為帝國太子,若是連這點容人之量都沒有的話,孤又如何能得到父皇青睞。”
聞言,四人相視一眼,心中無比高興。他們儘管也擔心即將有可能出現的‘危險’苗頭,但並不是一定要勸諫太子對付那兩個宗室大王。畢竟,這麼做風險很大。沒人敢挑戰當今聖人的權威,尤其是這種有關‘奪嫡’的事情。
現在聽見太子這麼說,他們無不佩服太子的心胸和自信。不提太子的做事能力如何,單就這份氣概,便足矣讓他們刮目相看。道理很簡單,貞觀皇帝威霸八荒六合,如果帝國太子沒有一點心胸氣概,兩相對比,差距可太大了。
“是下官失態了。”韓瑗笑著說。
李承昭擺擺手,說道:“不必在意這些,你能和孤說這些,足以證明你在盡心竭力為孤效命。此番朝廷大勝,我希望你們能將更多的時間用到處理後續之事上。孤要你們儘快拿出一個穩定西域子民的方案出來。你們,有沒有問題?”
幾人紛紛搖頭,表示沒問題。
王德真問道:“太子殿下,要不要請些文人歌頌陛下功德?”
這話也就只能私下裡光明正大的說出來,明面上大家都是很含蓄的直接把各種花團錦簇的文章拿出來,不要命的讚美皇帝的偉大。
“不需要。”李承昭直接否定,並說道:“你們要時時刻刻的記住,父皇並不喜歡好聽的話,父皇只重實務。你們能做一件對社稷對百姓有用的事情,比你們寫十篇傳世的文章更有好處。”
作為帝國的太子,李承昭常年跟在皇帝身邊聆聽教導,他非常清楚自家父皇非常討厭手底下人溜鬚拍馬。如果自己這次拿出所謂的文章歌頌父皇功績,那隻會讓自己父皇非常的失望。要知道,父皇已經拒絕好幾次所謂的泰山封禪之事。他還記得,父皇曾經語重心長的對他說過;把文章寫的花團錦簇有什麼用,那些文章能讓帝國的將士作戰更勇猛嗎?文章能讓帝國的百姓獲得更多的糧食衣帛嗎?文章能讓帝國的百姓由衷的擁護帝國的統治嗎?
當時李承昭就給出答案。
不能!
詩詞歌賦在治世方面屁用沒有。
何況,他也不喜歡無聊的詩詞歌賦。相比較這些,他現在更想做事情,做出讓自己父皇也認可的事情。
“是。”幾人紛紛拱手。
泰山封禪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東突厥被消滅後,有大臣上疏請求過皇帝封禪。吐谷渾被消滅之後,又有大臣上疏請求皇帝前往泰山封禪。高句麗百濟新羅被打死之後,還有大臣上疏請求皇帝封禪。往後,每次帝國對外取得大勝,總有大臣請求皇帝封禪。
這次也是一樣。
在唐臣眼中,以當今皇帝的功績,足矣前往泰山封禪。
但是,李智雲還是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