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親耕一畝地(第1/2頁)
章節報錯
皇子監國,並不止是監國,更像是一種訊號,一種皇帝更喜歡哪位皇子的訊號。而今大唐太子未立,東宮空懸,朝臣們雖不敢提出此事,但誰也沒忘。隨著宮裡的皇子們漸漸長大,這件事情,遲早要拿出來說。
若非今上弱冠登基,年富力強,太子之位,不會空懸至今。
沒等皇帝開口,杜如晦卻反問道:“陛下此去洛陽,不知歸期不合禮制,陛下欲棄社稷乎?”
“唉,杜相說的是啊。”李智雲又是一嘆,搖頭道:“朕近來心思鬱結,行事難免不夠穩重,此事還是算了吧。”
算了?
楊恭仁眨眨眼,這怎麼能算了,還沒說讓誰監國啊。
不過,眼見皇帝不想多言,他也不敢多問。
於是乎,這件事情貌似就此過去了。
不過,在幾位宰臣來看,貌似有些奇怪,難道這真是皇帝隨口一提的小事?
“不見得。”
觀國公府,聽完楊恭仁的話,馬週迴應一句‘不見得’,隨後解釋道:“聖人做事,絕非空穴來風,必有其深意。此番聖人言語不盡詳實,將去洛陽,豈會不定歸期,在我看來,更像是聖人故意要說出讓某位皇子監國的話來。”
“你的意思是,陛下心目中,有屬意的皇子,欲培養之?”楊恭仁猜測。
“恐怕正是如此。”馬周面色凝重道:“不過在下也不敢保證陛下就是這麼考慮的。當今聖人,深謀遠慮,雖是無意而為,但卻飽含深意於其中,不可小覷。”
楊恭仁踱步片刻,問道:“你覺得,陛下屬意於誰?”
聞言,馬周苦笑道:“此乃聖心獨斷之事,我豈能勘破。”
這話說的,楊恭仁倒也無話可說。當今皇帝,心思深沉,少有人能直接看破。便是他位列宰臣,身在中樞,常見皇帝,他也不敢說自己能看清皇帝的深意。
“唉。”楊恭仁嘆道:“如若非武陵王,於我而言,可謂事起風湧啊。”
馬周默然,他是知道楊恭仁一心扶持武陵王的,他更明白,一旦皇帝屬意的人非是武陵王,那麼楊恭仁更不會坐以待斃。所謂事起風湧,身處漩渦之中的,便是楊恭仁,而且還是他自己主動走進去沾惹是非的。
“楊相稍安勿躁,自古以來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武陵王乃聖人嫡子,勝算應當較大。”
“呵呵。”楊恭仁笑笑,“不見得,真不見得啊。”
有些事情,他不好對馬周道明。
今上,可不是什麼在乎嫡長的皇帝。
三月初,天子並未去洛陽親耕,而是在關中耕種一畝三分地。幾個年長的皇子,跟在皇帝身後,亦步亦趨的耕種著。
大臣們也都在田地裡忙碌,時不時便有人悄悄打量著幾位皇子殿下。
其中,武陵王身上的目光無疑是最多的。作為皇帝嫡子,皇后又在的情況下,他入主東宮的機率,無疑要大很多。
李承昭倒是不知道自己被人在暗地裡打量著,他眼下正在努力的耕田。自懂事以來,年年耕種,早已習慣,做起來也算是得心應手毫不生疏。
不遠處,于志寧和房玄齡扶曲轅犁而耕,時不時對此巧犁點評讚美。
“玄齡可曾聽到風聲?”于志寧心不在焉的問。
“什麼風聲?”房玄齡不解。
于志寧道:“此前,陛下欲往洛陽親耕,準備令皇子監國。”
“原來是此事。”房玄齡是何等聰慧之人,很快便明白于志寧話中深意,故而提醒道:“吾等為臣,不可置喙天家事,於兄還請把握分寸。”
“陛下家事,即為國事,何況東宮乎?”于志寧壓低聲音說。
房玄齡有點不想搭理他,便不作答,只是低頭耕作。他好不容易坐上一部尚書,深得陛下青睞,豈會在此時多管閒事。於他而言,無論皇帝屬意哪一位皇子,和他都沒有干係。
引火燒身的事情,他可不做。當今皇帝春秋鼎盛,誰提此事,無異於誘兵探路,生死難知。
不過,于志寧卻不想放過他,而是問道:“玄齡,你深得陛下看重,常伴帝側,可知陛下心意?”
“聖心難測。”房玄齡搖頭。
“你我之交,此事也不能透露半點?”于志寧有些不高興。
房玄齡低聲道:“我雖蒙陛下厚愛,可對此事,向來愚鈍。於兄啊,此事,你也少管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