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上召仁軌岐王旁聽(第1/2頁)
章節報錯
太極殿廊下。
內侍引著劉仁軌路過主殿,自側門而入,進入偏殿。相比較主殿的恢弘氣勢,偏殿更偏向於休憩之所。
瞧著柱子上剝落的紅漆,留下斑駁痕跡,劉仁軌心裡很是觸動。民間素傳陛下內帑豐厚,有錢弄各種農具,在渭河開建幾十座大型水車工坊,甚至連即將竣工的大學也是陛下出資所建。可這些年來,陛下卻始終沒有大興土木,從未開口提出興建宮殿,甚至連修繕宮殿也不願意。
再看看陛下將錢用在什麼地方,劉仁軌心裡便十分敬佩聖人的胸懷和節儉。有如此聖皇在世,大唐之盛,乃是必然也。
「劉刺史,到了。」內侍在門前停下,對他道:「陛下正在裡面休息,劉刺史請吧。」
「多謝。」劉仁軌點點頭,邁步進入房間內,看見皇帝闔目休息的時候,他便上前兩步,在指定距離躬身行禮,「臣劉仁軌,參見皇帝陛下。」
聲音落下,李智雲睜開眼睛,「賜坐。」
「是。」
內侍送上蒲團,劉仁軌跪坐。
說來也是無心之舉,桌椅雖然已經普及,但是宮裡涉及「賜坐」的禮儀,卻一直沒變。禮部那邊一直強調,若是賜「椅座」乃是大不敬陛下,只能賜跪坐。
一開始李智雲還不是很理解,後來嘛,從「視線」角度才明白意思。
坐著椅子,便是平視皇帝,這是不敬,而跪坐則是仰視,這是禮法制度。
細節,體現禮制。
朝廷初創那幾年,沒有這麼多講究,但是現在大唐盛世,禮儀也是越來越受重視。
跪坐也有講究,最基本的就是腰板要挺的筆直,頭要低著。
「前些時候,布魯部反叛,以朝廷律法,應當全部處死,朕看了你的奏疏,雖然寫的足夠詳盡,但是朕還是想聽聽你當時是怎麼考慮的。」李智雲淡淡的說。
劉仁軌拱手道:「啟稟陛下,臣在靈州之時,見草原人被壓榨的厲害,不僅草原人自己壓榨,便是我朝官吏也是多有欺壓,臣並非是同情他們,而是想著,若是長此以往的高壓,只怕會後患無窮,故而臣只誅首惡,而放過那些平民,這樣一來......」
在李智雲的左右兩面有兩道木製屏風,後面分別坐著人。一位是記錄皇帝起居的史官,一位則是岐王李承昭。
史官並非時時刻刻都能跟在皇帝身邊,如商議軍國大事,史官就要自動迴避,如皇帝回後宮就寢,史官也不能跟著,還有的時候,皇帝特地要求史官下去,史官也必須下去。
春秋之後的史官已經沒有太多節操可言,皇帝想讓他們記錄什麼,他們才能記錄什麼。
當然,偶爾也會有史官耍小聰明,偷偷記錄一些不涉及軍國大事的資料。比如,李智雲第一次提出納宸妃的時候,有個史官就記錄了不少皇帝發怒的資料。
此番李智雲召見劉仁軌,史官也能記錄一二,不過說實話,等將來修撰李智雲本紀的時候,這一幕未必能被收錄進去。但是,另一幕卻很有可能被收錄。
「上召仁軌,諮地方事,岐王承昭側席避聽。」
寫完後,史官目光掠過岐王,低頭不語。眼下太子之位未定,而這位素來惹禍的岐王卻能得到聖人允許,避聽政事,若是訊息傳揚出去,恐怕會驚掉一大圈人下巴吧。
李承昭此刻,卻沒有閒心去管史官想什麼,他正在努力跟上自己父皇的節奏。
從靈州平常事,到氣候,水文,人口,戶數等等等,方方面面的小事,他的父皇居然也能張口就來,說的相當詳細,這讓李承昭很是震撼。
這真的能記得住嗎?
李承昭深刻意識到,自己還嫩的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