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年度最佳獎(第1/2頁)
章節報錯
現在,大唐其實已經可以向草原輸送人口,開墾塞上,而且已經在做,只不過動靜很小。主要原因還是隋末死了太多人,中原人口現在根本就沒到飽和狀態,再加上李智雲自己也覺得當前不能操之過急,以及,百姓們自己不捨故土,是故才會沒動手。
在靈州、勝州、幽州、平州、營州等邊州,朝廷其實是在組織百姓開墾土地的。
但是,人不夠啊。
隋末,太傷人口了。要恢復,少說得二十餘年。至於超越,恐怕要的時間更長。
不過李智雲相信,他用草原人為墊腳石,在內施行攤丁入畝,遲早能讓人口快速增長。
如果,能找到土豆玉米,增長速度還會更快!
但是眼下,還是老老實實善養百姓,讓他們從隋末創傷,以及那幾年的自然災害之中走出來。
如果中原人口不夠多,那就會影響朝廷稅賦,進而影響到上上下下諸多方面。
畢竟,人,才是根本。
草原如此,中原也是如此。
這一夜,帝后二人算了一夜的賬。雖然很累,但是倆人卻是精神抖擻,因為這是自家的錢!
想怎麼花就怎麼花,完全不用顧忌朝廷大臣的意思。
不過嘛,賺的多,花的也多。因為李智雲要搞科研,少不了燒錢去研發。
培養工匠要錢,造工坊要錢,造裝置還要錢,總之方方面面都要大把大把的錢。
比如之前研發的火炮,相當的耗錢。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消耗等等。
科研,真的很費錢。
畢竟,這是李智雲私下裡搞的東西,沒有過朝廷的手,所以一應用度都是李智雲從內帑調撥。
隔日,李智雲主持召開大唐貞觀五年最後一次大朝會。在這次大朝會上,朝臣們充分肯定了皇帝陛下今年的作為,並且深刻反省自身存在的問題,以及彙報各省、部、寺、道、都督府、州、縣等一年的工作情況。
兩個時辰後,隨著御史臺彈劾少數官員尸位素餐之後,終於進入最後的總結環節。
李智雲起身,在帝榻前一手撫劍,目光看著殿下群臣。殿內穹頂玉柱,繞龍飛鳳,一汪清波池水,暗合風水之道。
“朕以渺渺之身,得承大統,夙興夜寐,唯恐有負先帝重託,有負諸卿之望,有負百姓之心。近年來,外有賊寇,內有天災,朕嘗思之,是否為朕行跡不當,以至於招惹兵災天災,累朕子民。而今天下漸良,朕心不敢稍有懈怠,只望諸卿能夠與朕,攜手一心,共創盛世繁華。”
“臣等與陛下同在。”大臣們相繼拍笏板,長拜。
李智雲接著又道:“貞觀五年以來,多有梓材良臣,為朕臂膀,善理大政。朕前思後想,決定設定一個評選獎項。謂之曰,年度最佳官吏獎。此獎評選,無賞賜,只虛名。不過,其結果,朕會通報天下各州縣。”
嗯?
大臣們眼睛一亮,雖然沒賞賜,可名號通報天下各州縣,這不就是最大的獎項麼?
有名氣,還怕自己的資歷不夠厚?
“臣等唯陛下之命是從。”
雖然年度最佳官吏獎,聽起來怪怪的,可細一琢磨,還挺直白的,便是百姓也能懂。
什麼是最佳?
最好的就是最佳!
能得這個獎,豈不是說明自己是今年表現最好的大臣?
心動,必須心動!
大家現在不就圖名麼,這麼好的揚名機會,誰願意放棄啊。
楊恭仁問道:“敢問陛下,如何評選。”
老實說,他覺得這個所謂的‘年度最佳官吏獎’很可能是皇帝陛下奇思妙想的產物,而且沒什麼實際意義。不過呢,這種口頭上的獎勵,他覺得還不錯,主要是不費什麼功夫。
“今年便以殿內諸卿,進行不記名票選,得票最高者,為年度最佳官吏。”李智雲如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