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年末算糧秣(第1/2頁)
章節報錯
袋鼠的出現,著實引得一番震動,除卻皇子公主們十分喜愛,便是後宮妃子們也想一睹新奇。
故而,太僕寺這幾日著實是人氣高漲,便是一些相國尚書也是抽空過來一睹新鮮。
時間流逝,進入貞觀五年冬月。
今年的冬季格外寒冷,非是暖冬。可越是冷,百姓們越是高興。以為冬天越冷,來年的蟲害便越少。而且,一旦度過最冷的時候,來年氣溫便不會反覆無常,有利於莊稼的生長。
政事堂。
民部尚書戴胄正在稟報各地秋收糧秣情況。
“關中二十餘州,共計納糧一百五十萬石,其中麥有四成、早稻兩成、粟三成,豆果時蔬一成。巴蜀諸州,總計四百餘萬石。河東道兩百二十萬石、河南道一百九十萬石、河北道一百五十萬石、淮南道與江南道總計三百一十萬石,其餘邊州......
除卻官吏俸祿、宮廷所支、各衛府軍所用,關中諸倉,已滿七成左右。”
因為災害的緣故,關中、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這幾塊產糧地域需要恢復生產,朝廷一直在減免稅賦,減輕百姓壓力,故而糧食收繳的不多。而巴蜀、淮南、江南三地,因為沒有多少災害侵襲,所以生產一直很正常。
如果說貞觀四年是療傷,那麼貞觀五年就是恢復。除此之外,土化肥、早稻晚稻、冬麥、曲轅犁等一系列發展農業的影響,終於開始在地方發酵,這才有豐收的盛景。
“善,卿耗時計算,著實辛苦了。”李智雲頷首。
戴胄恭敬道:“此乃臣分內之事,不敢言功。另外,這是臣與民部諸位共同擬定的各地糧食表格,請陛下御覽。”
他從袖子中取出一份奏疏,交給高良忠,而後高良忠遞給皇帝陛下。
表格繪製的很清晰,一眼看過去便知道那些地方的糧食收成數量以及糧食的分類。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張細表,細表上繪製的是每州的情況,相當的仔細。
看完後,李智雲交給高良忠。
“送去封檔。”
“遵命。”
緊跟著,兵部尚書李靖出列道:“啟稟陛下,草原諸部今年上貢牲畜數目如下。呼延都督府;羊二十萬頭、牛二十一萬頭、馬七萬餘匹。雲中都督府;羊三十二萬頭、牛十萬頭、馬六萬五千匹。桑乾都督府;羊十一萬......”
草原上貢的要狠些,主要是大唐壓榨的厲害。不過,他們也不是一次性上貢這麼多,而是分季上貢。此外,這些是各大都督府周圍分管的部族上貢牲畜總和,並非單一部族上貢數量。平攤下去,一個部族少說也要上貢五千左右的牲畜。
血腥嗎?
對草原人來說當然血腥,畢竟此前從未有中原王朝要這麼狠的上貢稅賦。不少草原部族覺得他們好像還在侍奉突厥,只不過名字換成大唐而已。
可從另一方面來說,如果沒有吸草原的血,大唐想從災害泥潭中走出來,少說需要三四年時間。而正是因為吸了草原血,大唐在貞觀五年就恢復的差不多了。
接下來的一個多時辰,李智雲和政事堂相國們,以及六部尚書就幹一件事情。
算賬。
收入多少,支出多少,明年預算多少,剩多少,能存多少。
別看這些物資好像很多,但是細分下來,其實根本就不夠用的,只能說是比貞觀初年那會兒好得多,至少能盈餘了。比如,草原上貢的牛,基本上都被朝廷無償租借給百姓耕種。而羊則被薅羊毛,然後供給士兵食用。
戰馬,更是不用說,供給軍隊。
只有等什麼時候關中各倉盈滿,糧食不值錢了,那才意味著生活富足了。
在朝廷中樞計算天下糧秣之時,商州豐陽縣令韓瑗也在一筆一筆計算著縣內一年的糧食產出收入。
作為貞觀三年的科舉第一名,他在六部學習一年,然後下放商州豐陽為縣令。在他二十五歲的年紀,上任一縣長官,已屬不錯。儘管商州並非什麼富州,但到底也是比鄰京畿,不同尋常州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