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雲道:“封禪的事情,日後再說吧,現在還不是時候。”

他對封禪不喜也不惡,談不上非去不可。現在大唐的情況好不容易漸漸走上正規,他自然不會在這個時候給百姓增加負擔。只為了一個空名浪費錢財,一點都不值得。

這一點,他比較認同魏徵。

見皇帝不願,李孝恭自然是不敢再勸。

隨後,李叔良走出列,拜道:“陛下,先帝幼子漸漸長成,陛下為長兄,請陛下封王遣其就國。”

這裡的就國,和前漢時期的就國不一樣。

前漢時期,尤其是孝景皇帝那會兒,就國是真就國,劉姓皇族封大王,去地方坐鎮,為漢室屏藩。

而自前漢以後,宗室大王就國,其實更多的是放出去養老,或者是那個大王帶著自己母妃,去地方養老。這些大王,在地方上會掛著一個頭銜,比如刺史之類的,但是基本上是沒有任何權力,只能靠收租過活。

並且,沒有皇帝命令,這些大王不能擅自回京,否則就是犯法。

其實說白了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當今的皇宮,只能住著皇帝及其後妃子女,先帝的兒子們,對不起,只能讓你們自己出去討食。

當然了,如果皇帝特別疼愛某個弟弟,也可以下旨,將這個弟弟留在長安。

又或者,有才華的皇族子弟也能從政從軍,這一點其實沒有太多的限制。

同老朱家相比,老李家的孩子們過得還是比較自由的。

歷史上,老李有二十二子,但是這個時空,老李只有十四子。因為武德六年的萬年行宮之變,令老李癱瘓在床,他怎麼可能繼續無節制的生兒子。

除卻死掉的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以及登基的皇帝李智雲,還剩下九個兒子。

分別是莫嬪所生六子李元景,孫嬪所生七子李元昌,郭婕妤所生八子李元禮,宇文昭儀所生九子李元嘉,王才人所生十子李元則,張寶林所生十一子李元懿,張美人所生十二子李元軌,楊美人所生十三子李鳳,以及劉婕妤所生十四子李元慶。

原本歷史上,尹德妃和張婕妤都給老李生過兒子,而且還挺早的,但是現在又不一樣了。

尹德妃早早跟了李智雲,張婕妤也沒有給老李生過兒子,再加上萬年行宮之變的緣故,導致老李只有十四個兒子,現在還活著的,只有十個。

這其中,李智雲的幾個弟弟,不少都已經被老李封王。如李元景封趙王,李元昌封魯王,李元禮封鄭王,李元嘉封宋王,李元則封彭王,李元懿封滕王。這些都是老李封的,根本不是李智雲封的,李智雲到現在都沒給他幾個兒子封王。有王號的那幾個兒子,也是老李當年冊封的。

李叔良提這個事兒,實在是因為宗室那邊鬧了好幾次。眼瞅著皇帝都沒意思封自己兒子為王,那其他人呢?

宗室們坐不住,聯合起來給李叔良施壓,所以才有今日李叔良所奏。

關於這個事兒吧,李智雲是非常反感的,他討厭那些吃乾飯的傢伙。

而且,這群吃乾飯的弟弟之中,還有那麼幾個在歷史上是喜歡鬧事的。

可是不冊封弟弟吧,人家會說皇帝刻薄寡恩,作為長兄居然不願意照顧弟弟,簡直就是無情。

人言可畏啊。

原本在他的設想中,皇室子弟應該憑藉自身能力獲取爵位,但是現在很顯然不行,這條路行不通。

如果李智雲現在要搞這個規矩,那宗室那邊一定會跑去先帝廟嚎哭。

還不是時候。

文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