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楊恭仁說完後,李智雲不置可否的搖搖頭。

“陛下可是覺得臣這麼做不妥?”

“倒不是不妥,只是楊相未能看見他們的才智,著實令朕意想不到。”李智雲說了一句,不顧楊恭仁冰住的臉色,接著又反問道:“此卷,若是楊相來答題,不知能否取得如此高分呢?”

能嗎?

楊恭仁心裡沒底,卷子他也看過,絕對不簡單,裡面的問題森羅永珍,涉及方方面面,便是他也不敢拍著胸脯向皇帝保證。

我能拿高分!

於是,楊恭仁道:“陛下不喜坐而論道之輩,需實幹之人。分數再高,可若是沒有為官經驗,只怕也是不符合陛下的要求吧。臣覺得應該將他們下方地方,歷練一番,而後委以重任,方是穩妥。”

幼呵,老楊長進了麼,還知道用我的話來反駁我。

李智雲笑笑,一錘定音道:“先讓他們二人待在六部觀政,每隔三個月,換一部,一年以後,觀其表現,再將其外放。”

聞言,相國們臉色頓時起了變化。

六部觀政!

皇帝這難道是在培養宰相之才?

何為六部觀政?

簡單而言,讓韓瑗和王德真在禮吏工刑兵民六部輪流學習。只要他們考出來的分數對得起他們的智商,一年以後,這二人必能積累大量的理政經驗。

將來外放出去,若是治理一方,成績出眾,調回中樞,不說青雲直上,那也是一片坦途。

畢竟,資歷擺在那裡。

有多少相國們在年輕的時候能夠待在六部學習呢?

答桉是很少!

陳叔達道:“陛下,此舉不妥。倘若以後科舉士子在二百分以上的人都能進入六部觀政,這對於六部來說是個極大的負擔。”

李智雲一笑,言道:“放心吧,這個問題,朕考慮過。將來科舉考試,三年一次長安大考,每次,只取兩百分以上,前三名考生在六部觀政。至於其他錄取計程車子,外放地方為吏。”

聞言,陳叔達抿抿嘴,不再反駁。

顯然,皇帝對於這一套流程已經準備齊全,他也勸阻不了。不過每次只取前三名,三年一考,倒不是不能接受。

楊恭仁咬咬嘴唇,想說什麼,卻無法說出口,最終只能答應。他有心提意見,告訴皇帝這麼做不好,若是寒門甚至是平民都能進入前三名,難道還要提拔一個布衣卿相?

不過,看著皇帝已經決定的臉色,他終究是沒說出來。因為,他知道自己越勸反而越壞事。

能勸阻陛下的,恐怕也就杜如晦等人了。

想到這裡,他不禁唏噓。原本以為這位少年天子,會是個聽話的皇帝。

可沒想到,自己看錯了。

貞觀皇帝的某些手段,甚至要比先帝更加的老辣。

相國們相繼離開,李智雲留下杜如晦和薛收。

“韓瑗和王德真二人在六部觀政,你們為尚書左右僕射,可多多觀察他們的品性才智。”

杜如晦頷首,“陛下放心,此二人,臣也想接觸一二,看看他們是不是真的如考出來的分數那樣,才智過人。”

李智雲笑了笑,“好,那就勞煩你們了。”

“不敢。”二人齊聲道:“遵旨。”

旋即,薛收和杜如晦離開政事堂。

走在路上,薛收忍不住道:“其實我覺得,陛下這麼做,雖然有些不合規矩,但卻是一件好事。那韓瑗和王德真的試卷我看過,寫的井井有條,至少也是胸有丘壑之人,若能善加教導,必為一方能吏。

此外,那試卷問題,涉及天文地理古往今來,能取二百分的高分,便能證明那人絕不是讀死書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