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發的自然災害,讓大唐損失慘重。這個時候,有人不禁暗自心驚,若非早早解決突厥,現在指不定要發生什麼大事呢。

而李智雲也趁著這個機會,改革了中樞,調整了官員位置。

首先是三省。

楊恭仁提拔為中書令,李叔良也為中書令。裴矩為門下侍中,陳叔達為納言。

裴寂、唐儉,因賑災不利,自請辭官,貞觀皇帝挽留不成,故允他們乞骸骨。

後,尚書省左右僕射空缺,朝野人心思動。

在六月,貞觀皇帝調梁州刺史杜如晦,金州刺史薛收入朝,暫代此職。

於九月,以賑災之功,正式任命杜如晦為尚書左僕射,薛收為尚書右僕射,掌管六部。

至此,新一輪政事堂格局確定。

以權力而言,中書令較大,不過軍政大權都在李智雲手裡,故中書令權柄被削弱。

門下省掌機要,議國政,查詔令,簽署章奏,有封駁之權,又能限制中書令。

最後的尚書省,則是執行機關,李智雲交給了他的絕對心腹。是故以權力而言,李智雲完全可以直接撇開中書門下,直接向尚書省發令。

故而,相權被再度削弱,君權得到加強。

其後便是六部,吏部仍舊是由獨孤晟擔任尚書,不過因為災害降臨,不少官吏賑災不利,遭到御史臺彈劾,大理寺審查,獨孤晟這個吏部尚書做的很不穩。

民部尚書溫彥博,因為有貞觀皇帝從內帑拿錢幫助他賑災,是故他乾的比較出色。

刑部尚書皇甫無逸告老,由黃門侍郎房玄齡擔任刑部尚書。

其餘工部、兵部、禮部,無變動。

除此之外,原屬隱太子和秦王的舊人,李智雲也提拔了其中的一些人。

王珪為尚書左丞,韋挺為黃門侍郎,唐臨等人也都因才制用,或在長安,或在地方為官。

此次官員調整,最受爭議的,最讓人無可奈何的,就是尚書左右僕射的人選。

杜如晦和薛收,貞觀皇帝的從龍功臣。

他們在地方乾的也還算不錯,只不過貞觀皇帝是直接把他們任命為宰相,這讓很多官員心裡面不爽。

但是也無可奈何。

畢竟,皇帝已經很給他們面子了,沒有一登基直接把六個相國全部換掉。

因為有在地方為官的資歷,杜如晦和薛收坐鎮尚書省,執行皇帝命令,底下的人也不敢如何小覷。

關中賑災,以工代賑。

做的什麼工呢?

修路。

修水泥路!

新豐。

“此番修建的水泥路,主要以聯通京畿各官道為主,寬兩丈餘......”民部尚書溫彥博對著尚書左僕射杜如晦介紹。

杜如晦一邊聽,一邊踩踩腳底下已經曬乾的水泥,心裡面的震撼無以復加。

他曾隨皇帝見過水泥,但是鋪路出來,他還是第一次見。這麼堅硬的道路,就算是暴雨行車,那也是如履平地。

陛下說的真對,百工技藝可改變生活啊。

聽完後,杜如晦問道:“此物由來,只怕不易。”

溫彥博頷首,言道:“開鑿石料,頗耗人力,好在有突厥奴隸可用。鋪路較為輕鬆,由關中百姓執行,還算相得益彰。”

杜如晦笑著道:“陛下真是物盡其用,原先朝野百官都認為不該接管突厥奴隸,現在看來,陛下有先見之明。”

溫彥博道:“其實大家不是不想用,而是擔心突厥人太多,浪費本就不夠的糧食。但是咱們陛下,哈哈。”

說到這裡,他笑了一下,而後低聲道:“左僕射還不知道吧,關中百姓鋪路食飯,突厥奴隸只能食粥與草,餓死累死者,不計其數。”

“無妨,蠻夷賤類,合該如此。”杜如晦渾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