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他被洗的發白(第1/2頁)
章節報錯
裴寂和劉文靜從前是好朋友,老李還在晉陽的時候,他們三個是好朋友,很難說那個時候他們誰和老李的關係更好。但是自從老李起事以後,他們就開始內卷。
為什麼內卷?
答案很簡單,他們都想獨得老李的寵愛和信任。三人行,必有一人越走越遠,這是人類定律,千年以後都是這樣。
老李是皇帝,天下最尊貴的人,這樣一來,裴寂和劉文靜只能拼命討好李淵,排擠另外一個。
劉文靜聰明是聰明,但是他還沒有裴寂會鑽研。裴寂之所以是李淵的小棉襖,那是因為他一心一意和李淵走在一起。而劉文靜呢,從他和太子相善開始,註定他會有破綻露出來。
當然,裴寂和劉文靜之間並沒有生死之仇,他們的內卷矛盾,很大程度上是老李促成的。
臣子內卷爭鬥,是他這個皇帝希望看見的。
如果臣子們心在一起,那他孃的才可怕。
是故,看見裴寂找劉文靜麻煩,李淵心裡並沒有反感,當裴寂的話說出來,李淵甚至還有點贊同。
不把責任推開廬江王,不讓劉文靜和太子背黑鍋,那他這個皇帝豈不是要承認錯誤。
這怎麼行!
李智雲聽完後,心裡一片舒坦,什麼叫借刀殺人啊【國際後仰JPG】。
武德殿內,稍微聰明一點的臣子,如太子、秦王、竇威、竇抗、陳叔達等人,心裡門清兒,裴寂這一招就是狠,一招斃命。既能讓皇帝避開李叔良兵敗的責任,又能名正言順的打倒對手劉文靜。
這說辭,老李能不同意嗎?
很漂亮的一手。
劉文靜也不是傻子,他也知道皇帝不想承認自己看錯人,派遣李叔良去南陽導致兵敗。但問題是,他現在沒法反駁。
順著把責任推給廬江王?
那他還是逃不掉,因為廬江王是他和太子一同舉薦的。
“陛下,臣一片赤誠,還請陛下明鑑。”
放棄了?
群臣嗤笑,劉文靜這是被逼到死角了啊。
這時候,一直充當啞巴人的李叔良跳出來訴苦補刀,聲情並茂的告訴李淵,自己的戰略如何如何完美。李瑗呢,則低頭沉默,不敢發一言。他知道自己說話也沒用,甚至還會露出破綻,被裴寂抓住死懟,索性保持沉默,全盤交給太子處理。
裴寂步步緊逼,“你若是一片赤誠,當日就不該舉薦廬江王去支援商州,你這是包藏禍心!”
“裴相!”太子忍不住了,出口制止裴寂,讓裴寂再接著嘴炮,恐怕謀反的罪名都要強加在劉文靜的頭上。
裴寂笑呵呵的拱手,問道:“太子有何指教?”
“指教不敢當,裴相乃是我大唐的肱骨之臣,孤只是想要提醒裴相,劉相為大唐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豈會對大唐包藏禍心。他推舉廬江王支援商州,那也是合理之舉。廬江王戰敗,那也是戰場瞬息萬變之故,這與劉相有何干系,還請裴相莫要攀咬。”
明眼人都看出來,太子這是放棄李瑗,想要保住劉文靜。
想想也合理,畢竟劉文靜是相國,而李瑗是廢物憨批,保誰,一目瞭然的事情。
李世民心裡倒是微微可惜,他還期望太子兩個都保護呢。
太子當然不是傻逼,當初商議拯救大兵李叔良的時候,老李就讓他背鍋,他當然知道自己不能再觸老李的黴頭,把兵敗的責任推給李叔良。
今日裴寂藉機攀咬,他只能選擇保住劉文靜。
“那依太子所言,先前南陽戰敗,應該歸咎於誰呢?”來自裴寂的心靈質問。
李建成面色一黑,恨不得拿笏板敲碎裴寂的頭蓋骨。
裴寂這是在逼他承認錯誤。
如果他說李叔良和李瑗都有責任,那老李絕對不會同意。如果他說全都是李瑗的責任,那李瑗從此以後基本上報廢。而且,李瑗是他和劉文靜一起推薦的,他們一個連帶責任逃不了。更重要的是,李叔良後面還跟著楚王撿了功勞,將功贖罪,現在沒法把黑鍋甩在李叔良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