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巧遇王刺史 亂入送別局(第2/2頁)
章節報錯
“好詩。”王慎淡淡開口說道。
既然文壇大家王慎先開口了,那其他人也就放開了說了“好詩,好詩,應景,太應景了。”
王恬撫須一笑,對著朱庭隆說道:“好詩,真是一首好詩。不知小友可否到橋上一坐。”
朱庭隆大喜,要的就是這個機會,趕緊施禮說道:“大人,恭敬不如從命。”此時沒有人注意到大理寺丞廖永興站在那裡凌亂。
朱庭隆讓船靠岸,在楊胖子的幫助下跳上了岸邊,走上了城北橋。
他沒有注意到淼兒眼裡閃著光芒的盯著他。
在文人雅士熱切的目光中,朱庭隆走到了王恬和王慎面前,他對二人深施一禮說道:“草民朱庭隆,拜見刺史大人,拜見太守大人。”
“哦,你知道我們是誰?”王恬笑眯眯的說。
“草民是從大人的旗幟得知,至於太守是從別人口中得知的。”朱庭隆如實告知。
“你剛才的詩是事先寫好的嗎?”王慎饒有興趣的盯著這個年輕人。
“不是。”朱庭隆說道。
那可是大唐才子王勃先生的詩,可不是我事先寫好的哦。
“不錯,能在這麼短時間內就寫出如此好詩,實為難得。”王慎點點頭算是對朱庭隆的認可。
王恬說道:“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說的真好啊,你我兄弟可不就是宦遊人嗎?哈哈!”
“我最欣賞的是那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當然最後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也正是我想告訴兄長的。此詩一出,今日其他人都不必作詩了。”王慎對著自己的哥哥說。
“說的好,此詩一出,今日其他的詩就都不重要了。”王恬也附和道,然後轉身對身後的長隨說道:“取筆墨來。”
長隨馬上奉上了筆墨紙硯,王恬緩緩坐下,在紙上提筆寫下了這首詩。
這王氏兄弟是大寧的大世族王氏的子弟,王氏以詩書傳家並且子弟多以書法見長,王恬的書法在當今更是自成一派。
待王恬寫完,他抬起頭看向朱庭隆問道:“朱小友,此詩可有詩名?”
朱庭隆眼珠一轉,說道:“已有。就叫做送弟慎之任楚州太守。”說完,心裡對著王勃大神告饒,大神饒了我,江湖救急江湖救急,借詩一用。
聽罷,兄弟二人都會心大笑,這詩名的妙處就在一下子體現出兄弟二人了。
裡面明確的有王慎的名字,聽到詩名的人必然會多問一句是誰送王慎,那就是王恬了。
這首詩一旦流傳出去,兩人就能借此詩跟著一起流傳了。
王恬又問:“朱小友,可有表字?”
朱庭隆趕忙答道:“表字清嶽。”
王恬提筆寫下《送弟慎之任楚州太守》,詩朱清嶽,書王恬,於泰安二十六年臘月初五,越州城北橋上。然後取出私印蓋了上去。
在場所有人都鼓掌叫好,有人說真是好詩配好書,有人說王刺史和王太守可以流傳千年了。
後來大寧的詩書上都把當天的盛況描述為“大寧詩文之盛始於斯”。
……
一個時辰後,刺史衙門,後堂。
“你說,你是前昌興縣丞朱東志之子?”王恬端著茶碗,輕輕的吹著碗裡的茶湯,眼睛卻饒有興趣的盯著眼前這個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