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5 列印店開張(第2/2頁)
章節報錯
馬姓462戶, 李姓224戶, 王姓222戶, 郭姓156戶,
田姓118戶, 張姓76戶, 袁姓68戶, 楊姓50戶,
葛姓40戶, 徐姓40戶, 胡姓40戶, 董姓40戶,
趙姓38戶, 呂姓29戶, 劉姓27戶, 陳姓26戶,
孫姓22戶, 尚姓21戶, 高姓20戶, 宋姓20戶,
……
[經濟產業]
農業:
望嵩村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水稻,豆類,芝麻、紅薯、棉花等,建國初期糧食單產100公斤。70年代農田基本建設平整坡地600畝,改造荒灘800畝。相繼購75馬力東方紅拖拉機、五0車9臺。至2004年底,糧食單產攀升到500公斤。
水利:
望嵩村南傍汝河,歷史上常被汝河之害,卻不能引水灌田。
乾隆丙辰年(1736年)貴州開州高才舉人鄧國藩任伊陽(汝陽)知縣,於望嵩村域南,“分疆化界,開源接流”,修建“興平”渠一條,東西長4公里,寬3米,深2米,灌溉面積2000多畝,民感功德,建鄧公祠一座,樹碑立傳。
1958年至1959年,民修縣域盤山大渠,西至寺灣村,東至車坊村,全長15公里。紫邏山以西如今惜壞,僅望嵩界加強管理,常修不懈,確保了1700多畝旱地變成保收的水田。
1974年到1976年,望嵩村開山劈石,填溝鑿洞,歷時三年,在虎寨村修建“紅雨水庫”一座,流域面積3.67平方公里,壩高35米,底厚5米,頂厚3米,庫容81.40萬米3,灌溉面積2000多畝,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業生態環境。
90年代至今,在村南、村北又建水井12眼,縮短了灌溉週期,進一步擴大了灌溉面積。
1997年,硬化地頭水渠1萬多米。
2005年,現屆新班子復修老“興平渠”3公里,被省譽為標準樣板工程。
手工業:
村域紫邏石(花崗岩),質地堅韌,色純無瑕,是望嵩的特色資源。紫邏石磨、石碾,歷史悠久,暢銷全國50多個市縣。
望嵩火鐮,加工精緻,火旺耐磨,暢銷省內外,以董氏火鐮最為出名。
解放前,望嵩有鐵匠爐5家,其中4家兼制馬掌。馬、董兩家曾****、火炮。另有染坊4家所染布料色純質優,花樣繁多,以袁進邦、李四娃兩家最有名氣。有煙坊3家,加工數種品牌菸絲。有油坊三家,以郭輕、李銀兩家經營時間最長,成品油質量最高。有豆腐坊三家,常年供村百姓食用。有田景泰絲坊一座,加工綾羅綢緞,供應中原市場。有補鍋匠近百人,忙時耕地,閒事遊鄉。
1950年冬,望嵩(鄉)村成立首屆手工業協會,會員70多人,李佑任第一任**。
1956年望嵩村鐵業合作社成立,主任田福。各路匠人70多人,經營各種農機具及日雜品,1958年,擴建為機械廠,購置車床,生產簡單農機具。80年代,率先改制,現由王平承包經營,更名“興華機械廠”,目前已成擁資1.2億、產值2.5億的有限公司。
1962年望嵩村成立綜合加工廠,有翻砂車間、木工車間、麵粉加工、機械修配等工人達160多人。
村域工業園主要廠礦有:化肥廠、磷肥廠、硫酸廠、複合肥廠、水泥廠、岩棉廠等效益良好。民營企業除興榮機械廠外另有鐵合金廠一家,磚廠3家、機修作坊7家,專業養殖戶21家,菜農15家,栽殖蘋果、柿子、核桃面積350畝。2005年,現屆領導又特在汝安路沿線專設工業園區,並出臺優惠政策。
文曲看了看手錶,已經七點了,店外面已經暗了下來。
“不早了,就這樣吧。明天繼續吧?”
“好,明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