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2 龍村名匠(第1/2頁)
章節報錯
“龍村可以概括為‘一寺兩廟三山四水七匠九景’。一寺,就是古雷音寺遺址;兩廟,是指東廟(武關帝廟和西廟(文關帝廟;三山,是伸向龍村的東、南、西三條山脈;四水:北汝河,黑峪溝,豹子溝和盤龍河;七匠,龍村有名傳一方的能工巧匠,如木匠韓夢蘭,鐵匠郭付林,石匠高畫質山,磚瓦匠李九長,明醫馬邦賢,越調於文廣,風水師安張栓;九景:雷音寺遺址,關帝廟,石木碗,老龍潭,石鼓山,鳳凰翅、老硩嶺紅色基地,盤龍風俗街和南岸溼地公園。”
先說木匠韓夢蘭
提起韓夢蘭這個名字,上世紀龍村附近的人們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是大名鼎鼎的木匠。
韓夢蘭,男,一八八五年出生於關帝村,卒於一九六零年二月十五日壽亨七十五歲。
韓夢蘭從小喜愛木工活,凡是看到有精緻的木工物品,他都愛不釋手,左看右看,想從中找到什麼。對此他父親專門四處拜訪給他尋找名師,最終安排他到汝陽北大安馮家拜師學藝。
韓夢蘭從小能吃苦耐勞、刻苦鑽研。倍受馮老師的關愛,把所有的技巧都傳給了他,在師兄弟五人之中,他是最優秀的。苦學三年,學業有成後他回到關帝村為家鄉鄰做木工活。
工匠師們喜歡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昇華的過程,對細節有很高的要求,追求產品的完美和極致。韓夢蘭對於各種精緻的木工活都能做。主要絕活一:他做的榫頭活永不鬆動。絕活二:他箍的木水桶無論溼幹永不漏水。絕和三:就是做棺材時的合大縫了。
相信大家都熟悉“三長兩短”吧。它的本意是指棺材中的兩塊側板和一塊底板(三長,再加上前後的兩塊短板(兩短。比喻人遭意外的災禍或有人身傷亡的惡性事件。(若再算上棺蓋那就是“四長”了,那叫“蓋棺定論”。製作棺材中把幾塊長七尺多,最厚達六寸的木板粘合在一起叫合大縫。合大縫需把相鄰兩塊大木板的結合面刨得十分平直。大多數工匠是刨刨看看,看看刨刨,經過多次後再把兩塊大木板對齊試試,看能不能合嚴實,若不能合嚴實,再進行刨平,直到縫口嚴實為止。韓夢蘭則不然,他根本不用眼看,只用手在上面從頭到尾一摸,就能判斷出要合的面是否平,能否合嚴實。真是奇呀!真不愧是一代名匠!
韓夢蘭不僅技藝高超,而且道德也十分高尚。他為很多慕名來取經的人免費傳授技藝,給本村人幹活從不收一分工錢。他盛名遠播,深受鄉鄰的好評。
明醫馬邦賢
馬邦賢,男,出生於一九三九年,家住河南省陽縣望嵩鎮龍村,一生從事醫療工作。
馬邦賢出生在一個普普通通的農民家庭,上有兄長,父母為人十分善良。父母經常教育他要勤勞勇敢、尊重他人、結交鄰里、幫扶貧弱。
十歲那年,父母東拼西湊點錢,把馬邦賢送進了學校,讓他好好讀書,當個有文化的人,將來能更好的生活。
馬邦賢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起早貪黑努力學習,從小學到高中成績都名列前茅。
一九五九年八月,參加高考,順利進入了河南化工學院化工系無機專業學習。
在大學裡,他仍刻苦學習,各科專業知識都比較紮實,正當繼續深造的時候,因為自然災害,大部分高校進行了合班並校。
馬邦賢對新分配的專業不夠理想,便回到了家鄉從事農業生產。為了將來的生活,他想利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當時的農村醫療事業十分落後,到處是夭折的嬰兒,中老年人體弱多病者太多。他看在眼裡、急在心上,決心學醫,想用醫藥來挽救病人脆弱的生命。
於是他開始接觸、瞭解、學習中醫。中醫作為我國的四大國粹之一,他感覺自己有責任、有義務將其傳承和發揚下去。
他於是更加用功,不分晝夜苦讀醫書,四處請教名醫,經過三年的不懈努力,終於可以給人治病了。
一九六五年,馬邦賢一人承擔了龍村的主要醫務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