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41 創辦《互教班》
章節報錯
阿雲自從買回了《數理化自學叢書》,學習成了教學以外的主要工作,因為這是命運的決戰,機會始終留給有準備的人。準備,就從現在開始吧!
冬天來了。
白天是學生的,作為最年輕的教師,教年級最高的課程,不僅僅是信任,更是一份責任。學習,整理筆記,備課,把自己遇到的難題作為一個重點。怎樣把這個問題給學生說明白?阿雲反覆地推敲著。然後寫教案,那是領導的抓手。再就是批改作業了。
一直到了晚自習放學,教室裡沒有了學生,校園裡沒有了閒人,才到了阿雲學習的天地。披著衣服偎在被窩裡,展開叢書,一張一張地看,習題一道一道的作,結束沒有時間,疲憊到無法支撐就是止點。
春天,永珍復甦,早晨清爽提神,早早地起床,來到校園後方的土崗上,清醒的大腦反饋著一個個學習過的概念問題。間或低頭深思,間或朗朗成語,翱翔在知識的海洋上。
夏天驕陽似火,悶熱異常,學習是一個堅持的話題,怎麼能為了安逸做出退讓。開啟一桶井水,讓兩條腿伸進去,讓那絲激涼中和悶熱的天氣。
三個季節的夜以繼日,阿雲拿下了《數理化自學叢書》,那可是包括了小學到高中的數理化知識,阿雲應該滿足,阿雲沒有滿足。對子還沒有分科的高考來說,文理各科都要學習的。
政治、地理,還有語文和歷史,也要學習。怎麼辦?
觀音寺,位於龍村的東面四公里的地方,俗稱下寺。還有一個上寺,就在龍村的村西,倒塌了,只剩兩間破瓦房,在雜草的包圍中孤寂。
阿雲下午沒課,幾個人就騎著腳踏車前去遊玩。從低矮的門口裡走進去,朗朗的讀書聲迎面而來。
“阿雲,咋有空過來?”那是阿雲的同學,在觀音寺學校作民辦教師,教物理。看到阿雲進來,又驚又喜,走上前,拉住手,一番寒暄,一陣親熱。
阿雲說明了來意。
老同學主動當起了導遊,一路解說著,向寺院的深處走去。
“汝陽觀音寺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觀音寺坐南朝北,前低後高,走進門去,依次可以看到一座碩大的山門,高聳的鐘樓,三間大的頭殿、二殿、三殿(正佛殿,精緻的石砌“一步三空橋”,左右對稱的迎旭閣、橫霞閣及兩孔石窯。
東面窯裡的石雕佛像,額題是“何須面壁”,兩側掛著“莫向他山借石,還來此地做人”的一副對聯,所含禪機耐人尋味。
西面窯額題“聖澤日新”,窯內有一股清泉流出,經石橋繞向前院,注入東西湯王池。
窟後建有一座高臺,上有大湯王殿及東西廂房。
臺上栽植數株銀杏樹和“扭筋蓮花柏”,遊人可在此盡享前人留下的餘蔭。
觀音寺中還有湯王池、洗心井等名景,池中或井中的水位無論旱澇,始終如一,堪稱一絕。”一路上,聽著老同學滔滔不絕的解說,阿雲大為驚歎。
“哎,老同學你要是改行當導遊,多好?”阿雲打趣地說。
“不胡說吧,你看我是那塊料嗎?”
阿雲卻被冬面窯洞門前那幅對聯“何須面壁,莫向他山取石,還來此地做人”,震撼了。多麼深刻的哲理啊!
現在學習遇到了瓶頸,外出學習沒有時間,購買資料沒有金錢,請名師指導更不可能。
“莫向他山取石,還來此地做人。”“莫向……”阿雲突然想到,自己身邊的資源怎麼不利用?大家都想學習,都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大家何不抱起團來,互教互學?將本科的優勢轉化為大家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