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十三章 被世界關注的遠東(第1/2頁)
章節報錯
瑞士,日內瓦,萬國宮。
中國代表提出的要求,引起國聯會議上,各國代表的一片議論。
沒有要求強制介入,沒有要求武力援助,沒有要求提供物資,甚至連國聯的譴責宣告都沒有要求,僅僅要國聯幫助斷案,這還真是一個:
小小的請求!
不用承擔責任,只要把心放正,派些破案專家和法學專家過去,分辨出誰是誰非,都不用特意派各國外交官,對偌大的國聯來說,確實是一個不錯的任務。
會議廳前排,五個常任理事國代表,彼此對視著,最終視線集中到芳澤謙吉身上。
芳澤謙吉也是臉色數變,“中村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他至今不得而知,下意識裡就想拒絕中國的提案。
可是,一旦拒絕,等同坐實了日本栽贓中國,這種印象若是落入在座各國代表心中,對日本的國際形象,將是極大的打擊,日後再想扭轉,必須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和精力。
最關鍵的是,芳澤不敢承擔這種打擊帶來的後果!
可是……
讓芳澤遲疑的是,此事如果僅僅外務省在操作,他多少有些底氣,以外務省官僚同事的行為和底線,對中國指責是真實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
但是,軍部摻和進來……芳澤遲疑了。
軍部那些傢伙都是什麼樣的腦子,他深有體會,想想當年,在東北炸死張老帥,在濟南製造慘案,哦,還有中國前朝時,在廈門,藉著“義”字頭的亂民暴亂,想要趁機佔領整個廈門……
這幫死腦筋的傢伙,發起性來,可是不顧後果,什麼都敢幹!
只不過,芳澤謙吉越想卻越是雙眼發亮,軍部這幫傢伙雖然是一群野人,可每次做事前,都是自有因果,軍部不過是藉機發揮:
炸死張老帥,是因為那位張老帥不願旅行“新五路”條約,三番五次的推脫,又在中央權力爭奪中失勢,當時軍部炸死他,實在是想借機奪取滿州。
在廈門,是因為“義”字頭的亂民,衝入廈門城中對外國人燒殺,其中也有日本人被殺,才會有當時的日本臺區總督下令派兵,進而才會生出藉機徹底奪取廈門的野心。
至於濟南,實在是金陵當局當時指揮的那支軍隊,一路向北的過程中,軍紀真心不咋地,製造出“金陵慘案”,連當時的英國駐金陵領事,都給拉到十字路口,掄起青龍偃月刀給砍了腦袋。日軍出兵濟南,也並非完全沒有理由。不過,軍部這群人乾的事,也比金陵當局的軍隊好不到哪去。
芳澤謙吉漸漸捋清思路:
軍部那夥人,雖然蠻橫粗野,雄心勃勃,但每次都是借題發揮,不是徹底無理取鬧!
想到此處,芳澤謙吉微微一笑,現出自矜的表情,表示自己根本不屑去反對。
日本人不反對,義大利、德國代表就動了心思,這可是彰顯大國地位,提升國際威望的好機會,況且還是拉著國聯的虎皮:
事情辦成了,五大國,哦,不,四大國都將大大提高聲望,對外可以宣傳,自己維護了國際公理正義。若是事情辦砸了,就可以推到具體辦事的那些專家身上,推到國聯身上,於自身國際威望無損。
到哪找這麼好的事?
至於英、法兩國代表,交換一個“不出所料”的眼神,彼此瞭然於心。無論芳澤謙吉如何選擇,這個專家團都將會派出,只是,與德、意代表算計不同,他們的謀劃更大。
歐戰中,大英帝國損失嚴重,加上1929年的全球經濟危機,多重打擊下,英國其實已經無力在遠東遏制日本。英國外相明確對外交人員釋出訓令,避免與日本爆發直接軍事衝突,就是最好的佐證。
避免衝突不意味著放任,尤其日本在遠東的行為,越來越讓人擔憂的時候。
因此,當遠東的地域大國與軍事大國之間,因為外交糾紛,眼看要爆發一場軍事衝突,此時中國特使的到來,讓英國看到了介入這場糾紛的契機。
尋找機會,打壓日本,彰顯大英帝國的聲望與強勢,穩定遠東形勢,進而維護英屬印度的穩定,才是英國選擇偏幫的真正理由。
主席位置上的賴爾樂,看到英、法代表的表情,微微點頭,高聲道:
“關於中國特使的提案,請各位紳士們予以表決。在表決前,我這老頭子還要囉嗦一句,這件事代表了國際聯盟的公正與權威,是幫助衝突雙方伸張正義,請各位紳士務必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