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尋覓千年 第七十三章 親查民風(第1/2頁)
章節報錯
次日屈原告訴熊槐,下次休沐就一起去城外採風。
熊槐欣然同意……
屈原轉而又有些擔憂道:“殿下,如果一天來不及的話,我們可能不能按時趕回朝會。”
最後二人思來想去,商議著還是在郢都附近的幾個村子裡去調研民情,但是以防萬一趕不上朝會和講學會先和王上還有愼夫子還有講學先生說明一下。
愼到聽到二人的行動,一開始還有點驚訝,不過也不用奇怪,他也讀過屈原的作品,能寫出這些詩作的人平時必定會走街串巷蒐集寫詩素材。
沒等屈原和熊槐開口請求延緩一天,就表示支援贊同:“好,能去親查民風民情是好事,屈原作詩很好,你二人速去速回,回來等著看你的新詩。”
被愼到這麼一講,屈原怪不好意思的:“必定不會叫先生失望”
這一日,晨起,太陽初升。
屈原早早的就在宮門口等候著太子殿下了。
看見宮門駛出的馬車,停在了屈原旁邊,下馬一身便衣平民打扮的熊槐。
熊槐迫不及待的想要出發,等待著屈原的下一步的安排,在屈原的安排下,兩人先回了屈府,尋了馬匹,將馬車暫且放在了屈府。
輕裝從簡,出城後只見一騎煙塵,二人迎著朝陽已經走遠。
熊槐作為一個被楚威王培養在宮裡的溫室花朵,除了偶爾跟隨王上去狩獵,餘下的時光就是在蘭臺聽太傅講學,要麼就是跟隨王上聽政。(在這個列國割據禮崩樂壞的年代,楚懷王很難得的還遵守著春秋時期的禮教,因為楚人骨子裡的執著,要擺脫荊蠻的稱謂,在楚莊王時期靠著武力和守周禮成為霸主,得到中原的認可。)
楚風之鄉,村民唱的,水裡流淌的,原野間生長的都是歌,都是他們可以書寫創作的素材,南蠻是楚國先祖發源之地,楚風楚韻純正,寫楚辭不到南蠻採風是寫不出好作品的,不過對南蠻的認識,屈原也侷限於此,可惜自己一直沒有機會去到那裡。
不過在這郢都附近雖然不及地道的南蠻之鄉,但是也可以深入到民間,體察民情,採民風,學民歌,可以進一步充實自己的文化底蘊。
這次和熊槐來到這裡倒是不想上次從丹陽一路過來的情景,還不至於看到災情,難民之類,更不會有賣兒賣女來換取糧食的情況。
熊槐第一次來到民間,在他眼中一切都是新鮮的。對於屈原來說見怪不怪,過去他採風會走的很遠,所以慢慢也知道一些流傳民間的民歌,像《龍船調》、《黃四姐》、《襄河謠》,還有《洪湖水浪打浪》,既完美地保留了傳統民歌的韻味,又蘊含著一股爽直之氣,情感飽滿。同時,這些民歌並不過於追求音律美,在民歌中加入了大量的說唱曲藝元素,十分“接地氣”。
二人行了一段路程,在路邊茶棚喝口水,遠處傳來動聽的歌聲,屈原便下了馬,熊槐也下了馬。
屈原閉眼仔細的聽,卻聽不出來唱的什麼。隱約間大致可以聽出唱的什麼。
泡種下秧一百一,
手拿黃秧七十七,
谷兒懷胎還要水,
姐兒懷胎還要郎,
郎是姐兒的救命王。”
遠遠聽著是田間勞作人民對唱的,把勞動與男女愛情緊密結合起來了。
小河邊屈原和熊槐牽馬緩行,在江邊飲馬。遠處跑來幾個小孩子。
幾個小孩子口裡唱的正是他沒沒聽過的,從他們稚嫩的嗓音裡發出
太陽哎紅光哎照呀照滿天啦,咿兒喲喂兒喲,
只見情妹喂喂子喲到啊田邊啦,哎,
情哥哎!哎嘿!么妹啊!哎嘿!我搬槽筒到啊澗邊啦,
嘩啦啦啦,嘩啦啦啦,到澗邊,咿呀呀得兒咿呀嘿!
一人啦車水呀胳裡胳膊軟啦,咿兒喲喂兒喲,
兩人車水喂喂子喲車呀得歡啦,哎......
每一首民歌背後都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包含了動人的民間故事。反映了當下百姓們的生活,沉澱了人們所有的感情,楚風民歌深深紮根於人們生活著的這沃土之中,可以說根深葉茂、花繁果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