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寧很豐富,不光有來自葡萄本身的單寧,還有來自其他木質的單寧,或許和這裡豐富的植被有關係。

儘管口感偏酸澀,但這個口味讓蘇青黛印象深刻,非常緊實,有赤霞珠的感覺,可這裡明明不種植赤霞珠。

從品酒大廳出來,還沒走幾步,原本晴朗的天氣一陣暴雨突然來了。

接待人員帶蘇青黛跑到不遠處的房簷下,給同事打電話,讓同事開電瓶車來接。

“經常下暴雨嗎?”蘇青黛問。

接待人員搖頭,“三四月還好,現在四月底,馬上夏天了,夏天雨水就會很多。”

蘇青黛皺眉,降水充沛,尤其是六月的降水,對釀造用的葡萄並不是什麼好事。

一般來說,這個緯度的葡萄大概七月就能採摘了,葡萄和鱷梨、香蕉不一樣,葡萄採摘了就不會繼續成熟了,所以採摘的節點很重要。

要讓它們在藤上充分成熟,積累足夠的糖分才能採摘,可是,如果成熟期降水充沛的水就會導致早熟的葡萄爛果,這不僅減少產量,增加分揀的工作量,腐敗的果子哪怕被分揀出去了也會留下一些菌種。

因為採用的是商業酵母,遺留下來的菌種就會影響商業酵母帶來的口感。

只是,氣候的問題,蘇青黛並沒有什麼特別好的辦法來改造。

實際上這裡用的葡萄品種蘇青黛也只在書上看到過。

在她去過的那麼多酒莊,工作過的酒莊中,玫瑰蜜和法國野都沒能量產,有些葡萄園甚至沒有這兩個品種。

聽說是19世紀下半葉被法國傳教士帶到中國的,那時候歐洲爆發了葡萄根瘤蚜蟲害,葡萄藤帶到亞洲得以儲存,並且廣泛種植。

蘇青黛還去了東風農場,這個一聽名字就很有時代氣息的地方,這裡是彌勒葡萄酒產業夢開始的地方。

上世紀由於歷史原因,一批知識分子來到了這裡,其中就有留法歸國的科學家,還有一些植物學家和生態學家。

因為他們的到來,加上勤勞樸實的人民,藉助當地特有的風土條件,這裡的葡萄酒產業迅速發展了起來。

說起國內的葡萄酒產區,人們知道得最多的大概是山東產區和賀蘭山麓的寧夏產區,卻不知道國內最貴的葡萄酒其實產自雲南。

彌勒有三十多個酒莊,十多萬畝葡萄園,蘇青黛自然沒辦法一一走過,她去過的幾家都大同小異,規模不大,技術不新,價格不高,市場不大。

這大概也是國內紅酒產業發展不快的主要原因吧。

從家庭式小作坊開始,到民營企業,擴大生產,然後維持現狀。

蘇青黛沒有系統地學過經營,但她的經驗告訴她,這樣做的確不是長久之計。

但是沒有調查也就沒有發言權,蘇青黛捨棄了中間了幾個旅遊勝地,直接去了另一個紅酒產區,香格里拉產區。

這裡有著名奢侈品品牌開闢的葡萄園,投資建設的紅酒廠,這裡的紅酒產量不高,售價缺不低,每瓶售價300歐元。

蘇青黛有幸喝過一次,13年份的酒的確不錯,採用的波爾多混釀技術,像是一款西班牙杜羅河和美國納帕赤霞珠融合的產品。

儘管風味的確不錯,但相比其售價,還是有一些低於期待值了。

蘇青黛像親自去看看,售價300歐元還限量的酒莊到底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