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紅薯的暫時替代品(第2/2頁)
章節報錯
所以林休還是用上了官方的渠道。
何為官方渠道?
自然是透過李世民下詔讓各地百姓開始種植紅薯。
如此雙管齊下,一邊是自主地選擇並種植;一邊是聽從聖命而開始種植和培育。
相信一定可以將紅薯更快地推廣,讓更多百姓受益。
紅薯的問題有李世民那邊可以求助。
但弟子們若是沒了紅薯,擺攤的生活自然也就要結束了。
可對於林休而言,他的這一課並不打算那麼早結束,在原計劃中,這一課至少要持續兩旬之久。
但他沒有想到的是自己學生的帶貨能力不是一般的強,整個莊子收穫的紅薯,僅僅七天便被消耗了六成。
餘下的除去作為種子不能動用的,就所剩無幾了。
既然紅薯消耗完了,那麼要繼續之前的擺攤,就要尋找另外一種替代品了。
這種替代品需要具備一些特徵。
比如量大價廉。
畢竟若是價格過高,絕大多數的百姓都是無法承受得起的,而這樣的東西讓弟子們拿去進行售賣,也就失去了試煉的意義了。
至於數量,若是太少了,三下五除二便被賣光,那樣後續也是一個麻煩的事情。
思來想去,林休將主意打到了自己的第一批學生頭上。
當初自己給馬蒼三人分別佈置下了課業。
其他幾個弟子在這個時候倒是派不上什麼用場。
但是馬蒼卻是恰好正在研究農業相關的東西。
那蝗災的防治做得很是不錯,林休自然也是滿意的。
而後續那曲轅犁,由於在聖上面前展示了圖紙,所以後續也交由朝堂天工局進行製造推廣。
眼下不少地方的百姓都用上了新的曲轅犁,生產效率也都提升了不少。
而馬蒼的第三個課業,就是培育雜交水稻。
而培育雜交水稻,最難的並不是後續的過程,而是找到一株性狀優良的母稻。
馬蒼便是因為江南的水稻種植規模最大,最有可能出現他心目中的母稻,所以才趕赴江南的。
林休現在所要的自然不是那雜交水稻。
且不說馬蒼很難在這麼短的一個時間內找到真正合適的母稻。
即便他找到了,培育起來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
林休此時所想的,便是當初他隨手丟給馬蒼的一個芋頭。
這個芋頭是他從一個南方來的商人手中買下的。
長安本地是不產芋頭的。
畢竟芋頭的種植需要大量的水分,而長安並不適合種植芋頭。
實際上,芋頭是華夏自古以來便發現並種植的一種高產作物。
這東西在大唐,被稱為莒,是一種被嫌棄的作物。
首先,雖然它的產量要比尋常稻麥高上不少。
但畢竟芋頭裡麵包含著很多的水分,熱量不高。
其次,便是種植環境制約了,芋頭不僅需要合適的水土,對於肥力也有一定的要求,若是連續多年種植,產量會很快下降。
這也是芋頭雖然很早就被發現並馴化了,但那麼長時間過去,始終沒有普及大江南北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