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芋頭卻是災年時百姓的救命稻草。

因為芋頭有毒,且人們所食用的乃是其根莖,所以蝗災對於芋頭的影響遠沒有稻麥那麼大。

相比起芋頭,紅薯可以說是方面完克了。

不僅在產量上要優於芋頭,其對於環境的要求也沒有那麼高。

要說缺點,也很明顯。

那就是儲存問題。

一般的稻麥往往能夠放上兩三年不會壞。

但是紅薯和芋頭卻往往很難儲存超過一年。

因為當時已經開始培育紅薯了,對於芋頭林休自然不會抱以過多的關注。

反倒是當時的馬蒼對此頗感興趣。

於是林休便將那個芋頭丟給了馬蒼練練手。

還真別說,短短兩年時間,當時還作為學生的馬蒼就成功地改良了芋頭。

使其產量倍增不說,口感也有了十足的進步。

為此,馬蒼特意尋了一塊地方進行種植。

如今馬蒼人已經南下,他留下的那塊地卻依然種植著芋頭,僱人打理。

去年其收穫的大量芋頭還沒有種下去,所以林休便帶著這些日子弟子們上交的收益,便去尋那佃戶買了不少。

那佃農也是懂事,知道買主是自己主家的師尊逍遙子,為此特意打了一個骨折價。

這些芋頭,便作為紅薯售完以後的補充品吧。

等到芋頭也銷售一空,想必試煉也已經結束了。

林休搭好了算盤,安排好了一切。

至於那被挪用的改革款項,說實話林休已經做好另外的打算了。

畢竟這賣紅薯賺來的錢財,僅僅是很小一筆罷了。

而遠遠不足以彌補稅制改革所需要的花銷。

正是因為沒有資金來源,所以改革也遲遲未曾落地。

李世民曾命高謙催過幾次,但是每當逍遙子提起錢的事情,那高謙便立刻岔開話題,也不再催促了。

這筆錢,還是要尉遲家出手啊。

畢竟改革之事,雖然源頭是逍遙子,但畢竟是從尉遲小傻之口傳遞給聖上的。

而李世民也是命尉遲小傻負責盛唐書院附近一塊的稅制改革。

所以,尉遲家是有出錢的理由的。

而同樣,尉遲恭作為大唐名將,征戰多年,手裡也積蓄了不少資產,自然是出得起這筆錢的。

但如何讓對方心甘情願出了這一筆錢,就要看林休的手段了。

畢竟這是一筆鉅款,而且需要源源不斷地投入。

而尉遲家的錢畢竟也不是大風颳來的,而是尉遲恭一拳一腳打拼回來的。

關於這一點,林休目前在等,等一個合適的時機。

說起尉遲小傻,這小子近些天過得卻是意外地不錯。

因為提出了稅制改革的方案,所以無論是朝堂上還是書院中,所有的人對對他另眼相看。

特別是那些同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