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內心告戒自己,金人的攻勢不可能持久,金人的國力支援不了這麼長的時間的攻擊,等金人勢盡了才是他反擊的時刻。

他下意識的想要統一從臨安撤離這樣的一個方針。

但是孫權敏銳的發現了一點,不管是韓世忠還是秦檜都沒有附和這件事情,這兩個人的心中必然有其他的想法。

朝議就這樣匆匆結束了,孫權將韓世忠和秦檜留了下來,同樣被留下來的人還有趙鼎,因為作為一個樞密院使,趙鼎也罕見的沒有發言。

他並沒有第一時間見這三個人,因為他自己的內心也在動搖。

“陛下可是為金人入侵的事情所煩惱?”嶽銀瓶看到了孫權這個樣子詢問說。

“是的。”孫權回答說,“金人勢大,恐怕臨安難守,群臣都認為應該放棄臨安。”

對於嶽銀瓶,孫權還是願意敞開心扉的,在他的眼中,嶽銀瓶只是一個令他信賴的“充電器”。

不過有時候,嶽銀瓶總是能說出一些

“金人可曾兵臨臨安城下?”嶽銀瓶問道。

“沒有。”孫權回答說。

“我們是否和金人有過交手?”嶽銀瓶又問道。

“還沒有。”孫權繼續回答說。

“金人可曾開始他們的進軍?”嶽銀瓶問出了最後一個問題。

“也沒有。”孫權回答了這個問題。

“金人還沒有進攻,我們更沒有和金人交手,金人更沒有兵臨臨安城下,那麼陛下又有什麼可怕的呢?”嶽銀瓶的一句話讓孫權語塞。

雖然說岳銀瓶並不知道兵法上慮勝先慮敗的道理,但是她的確說的話非常在理。

一切都沒有發生,即使是孫權自己都被金人的百萬之眾嚇住了。

“我知道,如果一開始認定自己就會失敗,那麼陛下您一定就會失敗。雖然這對於一個被流放的弱女子來說刺殺一國之君是一個很困難的行動。但是我過去行刺陛下的時候可是抱有一定能夠成功的想法。最後事實也證明我差點成功。”嶽銀瓶的例子雖然政治上不怎麼正確,但是可以說在這個條件下卻是恰當的。

“不,你已經成功了。”孫權在心中吐槽道。

“你並不是一個弱女子。”孫權說道,“你是一個真正的英雄,甚至超越了我們朝廷上大多數的大臣。”

孫權不由地由衷發出了讚歎,他心中的迷茫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