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壺不開提哪壺,韓世忠非常有幹這件事情的天賦。

欽宗的事情在朝堂上的眾人都刻意的迴避,畢竟這件事情涉及到了法統之爭。按照大宋的法統,如果欽宗真的回來了,趙構真的需要將皇位還給他。

過去眾人不會這樣想的原因有兩個,一方面欽宗未必回的來,趙構不歡迎他回來,金人也不會簡單的放他回來。另外一方面,作為一個戰亂的時代,路上出點意外是很正常的,什麼被盜匪殺死之類的肯定會發生。

但是這一次欽宗真的很有可能回來,他的身邊可是有很多戰鬥力很強的軍隊,這可不是那些盜匪可以簡單能夠對付的,而且他的迴歸還受到了金人的支援。

這件事情在政治上是一個很大的雷點,如果支援欽宗回來,那麼勢必就會導致陛下的不悅,那麼萬一欽宗沒有回來成功或者出了什麼意外,陛下一定會拿這些人開刀。

但是如果反對欽宗回來,而欽宗在金人的支援下真的回來了,那麼倒黴的就是反對欽宗回來的這些人了。

在這件事情上什麼都不發言也是很危險的,很容易被當成牆頭草,兩邊都得罪人。

對於欽宗回來這件事情最好的處理方法就是當做什麼都不知道,完全不知道有欽宗這個皇帝的存在,因為這件事情金人保密工作做的實在是太好了,這樣就避免了在這件事情上做出錯誤的表態了。

但是韓世忠的發言卻將這件事情挑明瞭出來。

“這件事情稍後再議,我們必須要處理好迫在眉睫的事情,那就是金人如果打來,我們該怎麼辦?”雖然不想發言,但是萬般無奈的情況下,秦檜只能將這個話題岔開,欽宗這件事情的雷太大了,大到即使是他也不想碰,而且一旦朝堂上開始討論這個問題,沒有很長的時間是不會產生結果的。

更有一種可能就是這個討論會讓整個朝廷陷入失控之中。

“我認為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得,我們不能拘泥於臨安的得失。”說話的人是葉義問,上一次就是他出使金國探聽虛實的。

他的觀點很簡單,那就是跑路。

“過去我們丟過汴京,當時我們大宋的國祚依然存在,如果我們當時在汴京死守,那麼我們大宋可能就滅亡了。”發言的人依然是葉義問,他拿過去的靖康之恥做了例子。

“是啊,過去金人也打下過臨安很多次,但是隻要陛下還在,我們大宋就不會滅亡。”這是負責制史的官員。

“臨安只是臨時的行在,不是我們的國都,他只是一座普通的城市。”這是御史臺的某個官員。

“從地利上來說,臨安也不是一個容易防守的存在。”這是樞密院的官員。

可以說朝廷上的大部分官員都認為他們必須要放棄臨安,即使現在金人連兩淮都沒有進入正式的戰鬥還沒有打響。

因為他們對於能夠守住臨安沒有任何信心。

不要說他們,即使是孫權也沒有信心,這可是實打實的百萬大軍,而他手下沒有周瑜的存在。

他想到了過去的赤壁之戰,他覺得甚至現在他所面臨的壓力比赤壁之戰更大。

在他的面前只有戰和逃這兩條路,而大多數人想到的都是逃,甚至孫權自己還想到了一個理由,那就是從臨安撤離了之後該怎麼打。

那就是將朝廷撤退到海上去,軍隊撤退進入福建路,然後依靠著福建路的山地和金人進行對峙,在金人糧草不濟的情況下再行進行反擊,最後收回臨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