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六章 三年後(第1/2頁)
章節報錯
三年之後,宋人再一次開展了北伐。
只不過這一次大宋的皇帝並沒有親自出馬,參與北伐的人是虞允文。
虞允文對於北上作戰的戰略部署和進軍路線,作了審慎的籌劃。
他首先徵求諸將的意見。韓世忠提出長驅直入,提出了直接攻擊中京的主張。考慮到宋人的巨大優勢,虞允文同意了這個方案,並上報給了朝廷。
而孫權卻不同意這個輕敵冒進的方案。
他根據當時金人在中原、西北的兵力部署以及和蒙古各部及西夏之間的關係和各部內部的政治傾向、軍事實力。
他認為中京城守必固,若懸師深入,不能即破,頓于堅城之下,糧餉不繼,援兵四集,進不得戰,退無所據,必然陷入被動之中。
過去無數次他在合肥的優勢也很大,結果卻不怎麼好。
為此,他提出穩紮穩打,漸次推進的北伐戰略:“先取山東,撤其遮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天下形勢,入我掌握。然後逐步推進,切斷援軍,方能進兵中京,則彼勢孤援絕,不戰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雲中、九原以及關隴可席捲而下。”
而對於宋人來說山東、河南、潼關等已經佔領,他們所要做的就是切斷中京的援兵了。
進攻中京用的時間比進攻汴京所用的時間長了很多,因為虞允文追求的只有一個字,那就是穩,在物資和兵力上,大宋佔有優勢,他做的就是一點一點磨,徹底瓦解金人的抵抗。
在圍攻中京的同時,張中彥也同時和西夏開戰了,因為完顏亮知道自己沒有足夠的實力和宋人進行消耗戰,所以他做出了一個決定,他渡讓出了很多的利益,和西夏、西遼、蒙古諸部達成了協議,約定成為兄弟之國,來獲取他們的幫助。
本來不想和金人作戰的張中彥面對西夏這個他們過去的仇敵發揮出了金人的戰鬥力。
他手下的軍隊雖然出自於西軍,但是戰鬥力遠在過去的西軍之上。
過去能和西軍打的有來有回的西夏人不是張中彥的對手,被一直壓制著,如果不是大宋的戰略重心不在西夏,他們或許早就被滅國了。
在經歷了漫長圍城之後,金人在中京快要支援不住了。結果宋人卻遭遇到了金人意外的援軍。
原來就是在金人更為北方的蒙古諸部落,他們前來馳援金人。
宋人和蒙古人在中京之外展開了一場大戰。
令虞允文沒有想到的是,蒙古人比金人還要強悍,在兵力和武器遠遠不如宋人的情況下,雙方打了一個旗鼓相當,甚至佔上風的還是蒙古人。
他們幫助金人在中京的大部分人撤退了,虞允文設計的北伐沒有盡全功,還是留下了相當多的後遺症。
完顏亮的下場並不好,在中京被破之後,他死於金人的政變之中,金人的宗室竟然認為完顏亮才是導致金人落到這個地步的罪魁禍首。
他們竟然有人提出了用完顏亮的人頭來換取和宋人的和平,這些人隨即被鎮壓了,僕散忠義和完顏活女可不是什麼蠢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