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一章 三年(第2/2頁)
章節報錯
那就是江南的米才是上等米,南洋的米難吃不養人。
如果哪個官員的家中吃的是南洋米,那就好比穿著布的衣服,讓他在同僚之中都抬不起頭。
在用完了朝食之後,辛棄疾打算去走一走,看一看臨安的大好景緻。
在路上他看到了一個婦人帶著小孩哭哭啼啼的在送別一個顯然是自己丈夫的男人。
從他們的對話之中,辛棄疾知道,那個丈夫要下南洋。
這三年,大宋的並沒有大規模產生流民,因為那些活不下去的人有了一個出路,那就是下南洋。
除了三佛齊之外,大量的船舶司需要人才。
農民可以去那邊肥的流油的土地耕種,南洋有的是肥沃的土地,在那裡稻穀可以成熟三次,那邊缺的是擅長耕種的農民。
手藝匠可以在那邊從事造船和修理等工作,比起當地的土人,那些船舶司和商人顯然更信賴同種的宋人。
甚至如果什麼都不會,都可以在南洋當一名學徒,學習需要的技能。可以這樣說,這樣不是一個懶人,在南洋總能過的很不錯。
這幾年整個大宋也沒有什麼動盪。大宋和金人處於暫時的休戰狀態。外患沒有了。
至於一直有的盜匪之類的內憂也沒有了,因為比起搶劫這種事情,還不如去南洋冒險,花點錢捐給清微派,從清微派的手中搞上一張傳道的許可,隨便找個小國家去那邊傳道,風險小,收益還更大。
那些清微派的道官甚至還可以出借武器和船隻,就怕沒有人去傳播他們的教義。
低廉的糧食價格,有託底的出路再加上安定的社會環境,讓大宋的平民過上了好日子。
而大宋當權人士的日子過的也相當不錯。
南洋海貿的利潤自然是朝廷佔了大頭,但是其中也有一部分的餅是分給朝廷的各個官員的。
即使他們在這其中他們佔有的份額小,但是在總額很大的情況下,他們依然能夠分上很多錢。
再加上朝廷之中的黨爭沒有過去那麼激烈了。
朝廷之中的勢力最大的就是秦檜,而緊接著秦檜的就是何鑄和韓世忠的一文一武組合。
如果說只有兩股勢力,那麼這兩股勢力勢必會斗的非常的頻繁,但是在朝廷之中還有第三股勢力的存在,那就是當年大舉攻宋之後,和現在已經改名叫做趙昚一起跑路的以趙鼎為首的官員。
之所以說這些人不是太子黨,因為趙昚完全看不上這些人,除了趙鼎之外,他覺得這些人只是一些不學無術沒有忠義之徒,過去他們是欽宗的人,現在他們找到了靠山之後,竟然自認為是他趙昚的人。
就是這些人,結成了朝廷的第三股勢力。
而這三個勢力,現在正在朝堂之上爭吵,他們爭吵的議題就是,是否要進行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