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是否要北伐,如何北伐,何時北伐,孫權的心中其實是完全沒有底的。

因為他過去從來沒有考慮過這樣的一個問題,即使過去的魯肅告訴他二分天下之計的時候,也只是很籠統的說,等待時機有變開始北伐。

他所有的北伐計劃就是圍繞著全據荊州和攻佔兩淮而展開的,至於這兩步實現之後的計劃,孫權其實完全都沒有涉足過。

甚至當時的吳國眾人也沒有參與過討論之後該怎麼打。

這就好比一家公司,當年做的計劃全部都是圍繞著上市去的,但是等待這家公司真的上市之後。從上面的管理層到中層全部都傻了,因為他們沒有考慮過上市之後怎麼變成五百強。

現在的孫權也是一樣的,他覺得現在已經完成了他當大帝時期的戰略目標了,至於接下來怎麼做,他只能和陸遜、周瑜、魯肅這樣的人物探討一番。

可惜這些人已經做古千年了。

現在能夠和他進行探討的只有內鬥絕對內行,揣摩人心絕對一流,但是時刻將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獨相。

有文采一流,剛正不阿但是遇到兵事兩眼一抹黑的朝廷第二人。

有自學成才一萬人以下是名將,一萬人以上是庸將的韓世忠。

更有天資聰慧,文武全才,能力非凡,但是腦子中還存在仁義道德,經驗不足的虞允文。

這些人才是現在孫權能夠商討的物件。

“現在我們強而金人弱,我們府庫中的糧食已經滿了,朝廷從來都沒有像現在這樣富裕過。我聽說金人那一邊百姓疲憊,有不少人都逃亡到我們的地界了。現在民心都向著我們此時不北伐,我們何時才能北伐?”何鑄的發言聽上去康慨激昂。

“北伐我自然是同意的,但是何時北伐,如何北伐,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發言的人是趙鼎,過去主戰派的他這時候卻說的非常保守。

“我並非說是不要北伐,現在民心思穩,我們的國力蒸蒸日上,而金人卻內部動盪,假以時日我們和金人的差距會越來越大。”趙鼎解釋了一句說道。

他的想法得到了很多人的附和,認為他是老持成重之言。

因為在他看來,大宋的國力比金人強,而且國力增長的比金人快,隨著南洋和三佛齊的進項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兩國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等待金人無力反抗大宋的時候,這時候才是北伐的契機。

贊同他的人之中有人是認可了他的理念,認為這是穩妥的取勝之道,還有一些人只是單純的不想和金人起了戰鬥,破壞這樣的和平情況。

“我說的是不要馬上和金人大規模開戰,適當的手段還是需要的。”趙鼎也察覺到了這樣的氣氛,他立刻明白了這些人的想法。

趙鼎想打,何鑄想打,朝中只剩下秦檜沒有表態了。

他看了一眼寶座上的陛下,心中盤算著陛下的想法。如果是過去陛下一定想的是打,但是這時候陛下的態度又不像要打。

因為如果陛下想要打,這次朝議的論題一定是如何打,而不是該不該打。

秦檜在這件事情上沒有態度,陛下的態度就是他的態度。

當然他不會愚蠢的說他為陛下馬首是瞻,如果他是這樣的態度,他就坐不穩群臣的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