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軍現在很是順利,有了眾多人的支援,快要被撲滅的義軍一下子又死灰復燃起來了。

王友直自稱承宣使、河北等路安撫制置使,聚集部眾,分授官職,號召河北各州縣官民舉義勤王。雖然他分出去的都是一些草頭官,但是他和那些草頭官都很有信心,他們的官職會經過宋人的正式的冊封。

不久後,義軍便發展到了數萬人的規模,王友直於是按照這些義軍的來源將其劃分十三部軍。

畢竟義軍的來源太複雜了,其中不少人之間還有仇恨在,而且對於這些所以王友直將他們分為了十三軍,這樣就避免了各軍之間的內耗。

每軍都設定都統制、提舉、提點、提轄、訓練等將官統領。王友直安撫軍民,公開使用了紹興年號。

在做完了這些事情之後,王友直等人做出了一個決定,那就是攻擊大名府。

“聖益,你這樣做是不是過於的冒險了?”辛贊勸說道。

對於金人受到了多少損失,辛贊是最為清楚的一個,他認為現在義軍的力量勉強自保,反攻都沒有任何的餘力,更不要說攻打大名府這樣的重鎮了。這樣的行為稱得上是喝醉酒開F1,趕著去投胎。

面對辛讚的疑問,王友直只能報以苦笑。“不是我想打大名府,而是我不得不打。”

隨後,他將自己的困境告知了辛贊。

金人失敗的傳言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在加強了義軍力量的同時,另一方面也改變了一些人的心態了。他們認為金人已經不足為慮了現在是收割大好的時候了。

錦上添花遠遠比不上雪中送炭,在宋金力量還沒有發生根本性逆轉的時候,投入反金的大業,遠遠好過在痛打落水狗。為了自己的前途,這些人提出了攻擊大名府的計劃。

王友直很不贊同這樣的計劃,但是這些人明確提出了他們之所以認同王友直是因為他們佩服王友直的勇氣。而不是王友直的地位和背景即使王友直不願意進攻大名府,他們也會自己去幹。

對於他們的做法王友直很是無奈,當初將軍隊分為十三軍就是因為他沒有辦法控制住軍隊。

所以他硬著頭皮答應了,他知道如果有人私自行動,很有可能整個義軍就會變成一團散沙。與其這樣,還不如冒一個險,說不定在大名府他們可以全身而退。

聽完了王友直的說法,辛贊有些無奈,王友直的做法就是在兩個都不怎麼樣的選項之中挑選一個危害比較小的。

“你打算怎麼打?”辛贊問道。王友直既然知道打大名府很有可能是一場敗仗,那麼他的打法肯定很正常的不一樣。因為他的目的是小輸而不是贏。

“我的打算是這樣的。”王友直一邊指著地圖,一邊說出了自己的打算。

他打算讓河北路而來的義軍作為主力打大名府,因為這些人是地頭蛇,就算是跑散了他們也比其他人跑的快。

接下來就是那些最為堅定的攻打大名府派的軍隊了,這些人的戰鬥意志肯定最為強烈,特別是還沒有分出勝負的時候,他們還是能打的,他寄希望於這些人能夠消耗一點金人的實力,讓金人的追擊並不怎麼猛烈。同時他也想給這些人一個教訓,那就是金人沒有這麼好打的。

同時王友直打算親自帶領自己的親信和信任的軍隊,這些軍隊的作用只有一個,那就是負責斷後,一旦發生潰敗,這些軍隊的抵抗將會大大減少義軍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