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太空站,一個男宇航員修和女同事安出艙修復望遠鏡時,一枚導彈擊中俄羅斯的衛星,連鎖產生的碎片疾馳在同步軌道上,與太空梭發生了猛烈撞擊,除了出艙的兩人,其他航天員全部喪命。水印廣告測試水印廣告測試

之後,漂浮在外、毫無憑藉力的兩名航天員想方設法地回到地球,他們遭遇了重重險情,男宇航員修為了安自我犧牲,讓安登上了已經空無一人的的國際空間站,並憑此再借力靠近中國的天宮空間站,期間的各種故障讓瑞安近乎絕望,但憑藉著瀕死前看到麥特的幻象,她振作起來,找到方法登上了中國天宮空間站,並最終駕駛神舟飛船返回地球。

劇本對於已經準備長達九個月之久的劉德化和張曼玉而言,已經滾瓜亂熟了。

他們以為連臺詞都能背誦,拍攝時候還不手到擒來?

可惜,他們在第一個鏡頭時候,就卡住了。

李東來算是給他們來了一個活生生的下馬威。

第一個鏡頭,長鏡頭。

完美的長鏡頭。

也不會是最後一個長鏡頭。

李東來就是要透過這部戲,為長鏡頭加冕。

當一個個完美的長鏡頭接踵而至,觀眾會感覺自己的心臟都停止了跳動,甚至忘記呼吸。

當太空碎片撲面而來,觀眾會數次下意識去躲閃。李東來就是要這個效果,他要透過這部電影。打破電影與現實的壁壘,讓觀眾感覺到自己不是觀眾而是劇中人。

這麼高要求的長鏡頭,自然也要求演員們能充分把握好演技的連貫。

如果沒有必要。李東來實在不想喊cut。

一開場由大全景展開,用了十幾分鍾完整的長鏡頭來展現太空的美景與零地心引力失重下人們的行動狀態。

李東來特地就近請了宇航專家作為顧問,幫助抓一些不科學的畫面。

長鏡頭最大限度給予了觀眾真實感,將失重的狀態與感覺,而不是失重的事實本身展現在觀眾面前,無論在時間上與空間上都是一致的同步的,這是蒙太奇手法不具備的優勢。

而就算用了長鏡頭。不同的導演,不同的鏡頭排程也會產生極大的視覺差別。李東來為了第一個長鏡頭,可謂費盡心思。

不緊不慢的旋轉。時而鏡頭中出現外太空,時而出現美麗的地球,時而出現一閃而過的太空飛船。這些都是仔細考較,反覆驗證。捨棄了又捨棄。最後才裁定的畫面。

李東來背後的副導演團隊們,為此更是絞盡腦汁。

他是個追求完美的人,這個鏡頭至少要從內部排程方面,達到完美。自己做到最好了,才能讓觀眾覺得完美。提到長鏡頭,也許許多美國人會想起很多年前的那部經典的科幻片。但是李東來要告訴美國人,庫布里克是可以超越的。

所以,一個優秀的攝影師。必不可少了。

李東來找來為他把控鏡頭的,是艾曼努爾盧貝茲基。他出生於墨西哥。今年48歲。

好萊塢乃至全世界,有許多優秀的攝影師。以往跟李東來合作過很多電影的攝影師班底,也都非常優秀。可李東來在一番篩選和了解之後,最終還是找到了他。

他的鏡頭很有一種嫻靜的感覺,曾經掌鏡過、、、、、等等等等。這些電影都是獲得最佳攝影提名的影片,獲得的獎勵也讓人瞠目。

事實證明,艾曼努爾的確是很好的人選,幾次磨合之後,已經能很好的配合李東來的想法。

“曼玉姐,辛苦了,休息一下吧。你這麼拼命可不行,拍攝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李東來主動叫了暫停,讓大家休息。

第一個鏡頭都如此困難,要一點點追求角度,一秒接一秒的堆積著電影的畫面,實在不是個小工程。這下劉德化和張曼玉之前被李東來拋下訓練幾個月的怨氣,瞬間消散了。如果不是那幾個月的專業訓練,恐怕現在還找不到狀態。

厚重的太空服,成了演員體力的最大障礙。每次脫下,身上都要擰出一片汗水。兩人都累的說不出話來,坐在那裡不停的喝水。

“太熱了,真的裝了空調嗎?我感覺在沙漠裡,差點窒息。”劉德化喘了口氣,臉色有些蒼白。

李東來指了指旁邊特地加裝的中央空調,已經調到20度以下不停製冷,卻依舊熱的讓人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