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0章 1149:不可迴避的話題(第二更)(第2/2頁)
章節報錯
而對電影人而言,自己的作品能被更多觀眾看到,這幾乎是每個韓國電影人的共同夢想,而且還能賺錢養家餬口。
不同於歐美市場的文化差異和日本市場的民族對立情緒,中國市場顯然成為了韓國電影人走出國門的最好去處,這裡不但有相近的地緣文化。還有大得超出想象的合作空間。
除了導演、編劇和演員,大量的特效製作人員、燈光、美術、服裝、製片……都在中國找到了工作機會。
李東來看過一個報道。也是《大明猩》執行製片人孫長鉉的報道,他曾經說過,“剛來中國時,負責的是馮小崗《集結號》的特效拍攝,後來又陸續接拍了《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大明猩》、《登陸之日》等眾多中韓電影,練就了一口純正的普通話,京城也成了他的第二個家。“對於做電影的人來說,中國是一塊新興市場,這裡有無數機會。”他有些感慨,“這是我們之前沒有預想到的。”
這是個不可迴避的問題,錢總會有人去賺。哪怕韓國人不來,也會有其他人到來。中國市場現在的情況是不缺錢,卻人才。那些中國土豪是相當猛的,他們可以狂砸錢,找來韓國人拍戲。
而韓國恰好不缺乏技術和故事,這就是一拍即合。
而對中國而言,最近10來年,儘管有大量的韓國電影人到中國發展,但其實兩國真正的“合拍片”卻少得可憐。真正的中韓合拍片其實只有兩部,一部是2000年的《飛天舞》,另一部就是2013年的《大明猩》。
所以與其說是“韓流入侵”,不如說是“人才引進”。
過去我們印象中,那些以“中韓合拍”為噱頭的影片,其實大部分都是由中方出全資,僱傭韓國導演、演員進行拍攝的“偽合拍”。
中影集團合作製片公司總經理張恂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目前合拍片的基本標準有三條:一、雙方共同創作劇本,故事要與中國有機關聯,當然這也就意味著要在中國取景;二、中國演員至少佔主演的三分之一;三、由雙方共同投資,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按照這三條標準,諸如《神話》、《危險關係》、《晚秋》、《雛菊》、《登陸之日》、《分手合約》、《筆仙》系列等諸多影片,雖然均在一定程度上由兩國電影人共同完成,但它們要麼是國產片,要麼是韓國片,反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合拍片”。
張喆洙導演在韓國是首屈一指的大咖導演,他的新片《蜜月酒店》現在剛剛進入籌備階段,談到自己的心態,他如履薄冰,“我正在小心翼翼地嘗試和中國的電影人接觸,這邊的資源廣、資訊多、人脈也廣。”
為了順利地在中國拍片,張喆洙特意向圈內前輩們請教過在中國拍戲的注意事項,“雖然還沒有正式開拍,但有向別的導演打探過情況。他們說中國演員的權力比較大,有些人還會自己帶編劇進組。他們可以在第二天早上,把一個被大肆修改過的劇本直接丟給導演,這種情況出乎我們的意料。在韓國,無論多大咖的演員都不能自己改劇本,如果有不滿,可以在開拍前和導演協商,這樣至少能讓其他工作人員有時間準備。”
張喆洙說的這件事,自然讓人聯想到“導演郭在容請辭《楊貴妃》劇組”一事。
郭在容導演執導《我的野蠻女友》曾經紅遍亞洲,甚至美國也要改編權。地位和能力自然沒話說。
可是2012年,號稱總投資達1億人民幣,由韓國導演郭在容執導,冰冰範、尊龍、王力宏等主演的電影《楊貴妃》,在開機後不久便傳出導演請辭的訊息。
有媒體爆料稱,身為電影投資人之一的範爺太威武,在開機後第四天,以故事不理想為由要求導演停工,並自己找編劇重新修改劇本。不但大量增加自己的戲份,還擅自刪掉了包括日本演員小栗旬在內的其他演員的戲,導致郭在容忍無可忍,帶著韓方工作人員集體撤出劇組。
當然,這只是八卦。
時候郭在容在回到韓國後曾接受韓媒採訪,表示離開劇組的原因是劇本不停改動,但否認因為和范冰冰鬧矛盾而辭職。
郭在容導演當時對中國的電影機制當然是很失望的,但那個時候別說是他了,就是中國自己的電影人也對那種機制無可奈何。
隨著中國市場越來越大,就必須要自己去符合中國的規則。就像其他各國都向往好萊塢一樣,好萊塢的規則霸道嗎,更加霸道,但其他國家的明星去了卻也不會斥責他們太霸道而撒氣走人。
這就是市場決定一切。
李東來三思之後,認真道:“安經理。”
“是。”安淑珍認真聽著。
李東來道:“我覺得可以進一步加強韓國魅影和中國魅影的合作關係。這個錢總會有人去賺的,我們不賺就會便宜別人。但也要分清事實,在看電影這件事上,中國的觀眾比韓國觀眾更單純,只是把電影當作一種娛樂。而韓國觀眾比較較真、嚴肅,更看重電影所能反映出的現實意義,所以不太喜歡幻想色彩濃厚的影片。”
“如果韓國方面有導演有想法的話,只要劇本稽核透過,我們魅影可以全接。”
“你可以放出話去,不是偽合拍模式。只要電影好,雙方都可以賺到錢。我本人不會因為是中國人就存在地域狹隘觀。”
“真的?”在場都是韓國人,聽到老闆說這話,一個個都臉上現出笑容,議論紛紛。
“安靜!”安淑珍敲了敲桌子,“我會的社長。這對公司的發展,也是一個重大的提升。”
李東來點點頭,“當然,對韓國魅影而言,這裡才是你們的基礎。萬萬不能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