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老道的觀察手拿著炭筆,反覆確認海圖情況,最後在海圖上打下一個三角。

“海上,我們都是門外漢,真正要我們拿主意是路上,完成了行政要求的引數統計,其餘事情還是以各位為主!”

張巖出現在這裡代表的就是一態度。

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做,這是瓊海的風格,也是行事主調,可他不為了所謂的臉面,壞了一盤好棋。

難得下來一次,自然要多看看。

城市程序低,人心淳樸,套路不是少而是根本沒有,初到黎族•大五指峰•自治區的的朱允熥,對於王十三娘安排考察線路極為放心。

黎族若是都要為了考核整出花樣來,失敗的那就是朱允熥本人。

經四年融合,大五指峰•自治區官場從剛開始的抵制漢族官吏,風氣逐漸放開,去歲第一屆鴻學生畢業之年,王十三娘就要了五個名額,連帶夜校,葛春蘭參加的女子培訓班,兩年時間先後引入四十多位漢族官吏,其中女性官吏佔到二十二人,幾乎佔到引入官員的一半。

地方上,由王十三娘牽頭,得黎族內部多位宿老支援,對原先黎族內部的官員進行了一波輪換,大量黎族青年開始掌權。

例如朱允熥認識的陳色開,如今為自治區工程規劃司副司長,說是副司長,但在王十三娘兼任司長的情況下,陳色開便是自治區內工程規劃上負責人,負責了一攬子基礎工程規劃,與瓊海配給制中也提到高階督辦一級。

類似的黎族年輕官員還有不少。

不過升得快是升得快啊,拔苗助長的影響還是存在了,隨著事務的加重,社會改革的不算深入,黎族出生的官員,多多少少已經感受到自身能力不足帶來的問題。

他們不怕多做,只怕做錯,耽誤了族中發展。

這點昨天下午也是聊了,王十三娘更是明確的表示,希望內閣能派遣經驗官員下來,不行的話開個班培訓一樣也行。

對此,朱允熥第一時間給予了肯定。

想進步,想學習,無論什麼時候都是好事,朱允熥也樂得支援,只是這有些在內閣規劃外,朱允熥也不好一口答應下來。

缺人的問題,瓊海怎麼也跑不掉。

相較於逐漸補齊基層人員,瓊海更缺有經驗的人,但凡能獨當一面的人,那個不是被所屬體系的大佬關愛有佳,業務,擔子不斷往上加……

放手,別做夢了!

對此,朱允熥也只能先記下,待全盤考察完了後在做答覆。

……

“經兩年的建設,酒廠一期已經全部落成,可年產醫用酒精三千斤,高度甘蔗酒四千壇,中度甘蔗酒一萬六千壇,以及低度甜酒四萬五千壇!”

酒廠的投資,部分由黎族自籌,大頭則有林天麓等商賈入股。

本就要南下亞龍灣的林天麓,自然是跟著巡島的車隊一同南下,進入酒廠之後林天麓更是充作嚮導,與一旁為朱允熥等人講解。

“我要沒記錯的話,你們這一罈是五十斤?”

酒廠很大,依山而建,清泉從山區內流出,還沒進入生產區域,朱允熥便大致看出了酒廠的整體佈局。

三個出入口,對應溪水上三座橋樑。

他腳下這座為中間,右上手的橋為混凝土結構,連線了馳軌有馬車往來,下手方向還有一張橋,主要是人力運輸,大量的甘蔗正從林中拉出來。

至於林天麓指引的方向上,則有七八座似蒙古包建築,不過整體大了十幾倍,大量的水汽從這中逸散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