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果腹(第1/2頁)
章節報錯
他爺爺奶奶,父母那個不是刨了一輩子的,可悽慘的結果卻是死後連到能安生土地都沒有,若非當初地主給了一塊地的,那可就真的是死無葬身了。
經過這一處,朱元璋想明白了兩件事,土地才是關鍵,其二刨地最多刨出一時的果腹,難以刨出一世的果腹。
後者怎麼解決,歷來都是朱元璋苦心尋求的答案,不僅為了自己,也為這個天下。
可惜找了四十多年,當了天下這個大家長的朱元璋還是沒能找到,多數情況下依舊是拆東牆補西牆,只不過他這個糊牆匠更用心罷了,手下也沒敢炸刺的!
直到看到朱允熥提出幾個方案,朱元璋方才有了感覺,或許該轉變一下思路了……
只是不管是其本人,還是提出思路的朱允熥,都只不過是剛剛踏上這條路,很多東西都不成熟,需要時間去摸索,去試驗!
結果可能是好,也可能是壞,只要一日沒有答案,那一日就不能推廣。
只因為這天下在經歷百年動亂之後,再也經不起半點折騰!
不過一想到自己已經將朱允熥封國瓊州,朱元璋也就沒什麼好遺憾的了……因為在他看來允熥這能做出一些東西,無論是反哺大明,還是其本身對外開闢,最終收益的都會是大明!
至於造反?
朱元璋並不覺得這一聰明的孩子會生出那等念頭。
這不是覺得朱允熥膽量不夠,而是大明得位之正,在其治理之下國事日穩,允熥又心繫百姓,只要朱允炆不做出天怒人怨的事情,任何人造反都無疑與做夢,而且只會是一場噩夢!
至於朱允炆日後是否會做出天怒人怨的事?
想象朱元璋都覺得這是無稽之談,就朱允炆那性格,他能做什麼?
……
老朱在思考問題,朱允熥何嘗不是在開動腦靜!
大明非瓊海!
各種情況都不同。
棉布叢集,身為瓊海國國主,他不想開在海口嗎?
海口不行,三亞也不錯啊,可惜瓊海整體人口太少,加上移民也就百萬,就比平穩發展了三十年的應天府多了那麼一丟丟。
這點人手能初步完成基礎建設,開荒工作,在支援軍隊建設,便已經榨的差不多了。
再搞出一個事業叢集,其餘各個環節都會陷入無人可用的地步。
更重要的是,他不可能將稻田改種棉花,棉花產量暫時不提,就說少了一季稻穀那可是會餓肚子的!
唯有擁有近億人口,數千萬青壯勞動力的中原,才能搞出這樣的事業叢集來,要知道就算是歷年受災最重,人口遷徙最多山西,山東,河南,河北,山西等地,能組織調動的兵力都比瓊州總人口來的多。
擁有這等人口基數的東方,也難怪與後世為西方所忌憚。
“再等兩年,兩年之後,無論南京是什麼情況,我都要主動出擊,將廣西,廣東,福建等地抓在手中!”
老朱是洪武三十一年走的,實際上從洪武二十九年開始,老朱基本上什麼都不管了,將一切交給朱允炆。
雖無太上皇的名頭,實際上卻過上了太上皇的生活。
這兩年可奉聖旨移民,根據常向東,藍開依靠自身經驗分析,南下的道路已全數打通,並且超規格建設,只需擴建韶關至開州的道路,確保道路通暢,洪武二十八年下半年開始,每月可以透過南下通道遷徙千人,上游移民地打通之後,洪武二十九年之後,每月可完成兩千的遷入工作。
聖旨三年,累積完成八至十萬人的遷徙安置工作根本不是問題。
加上吸附廣西,廣東,福建,江西四地的人口,洪武三十一年前,瓊海境內的人口有望突破一百三十萬,並且保證青壯人口比例超總人口的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