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可能不知道,棉花中指並不需要良田,鹽鹼地就可以種植,種植過程只是多耗水而已,江北一帶氣候就很適合,鹽鹼地本就不適合稻米,三四月下種,九十月就可以收穫,一年的收穫賣個商人之後,不會比稻米種植來的少!”

後世南方棉花種植幾乎沒有,全部轉移到西面,其原因有很多,可現在的江北則非常適合棉花。

“鹽鹼地就可以?”

“瓊海和江北的情況差不多,四面環海,靠近海邊的地方常年受到海水的侵襲,鹽鹼地成片,這棉花已經開種兩年了!”

“城外是江北的難民,你現在教他們處理棉花,也是考慮到他們回到江北之後的事情?”

聞言,朱允熥點了點頭,“皇爺爺既然將事情交給孫兒,孫兒肯定要做好,賑災不是一時的事情,關鍵還要賑人心,同時給予他們的希望!”

“這些你沒說,是打算一切做好了,在慢慢告訴咱?”

朱元璋沒有在之前以工代賑法中看到這一部分,如今想來這孩子八成又是因為成果沒出來所以沒講。

聞言,朱允熥點了點頭,“我認為做事在當下,後面的事情隨著前面的事做順,也會慢慢順利起來,沒必要說的太滿,免得到時候自己砸了自己的腳,從而讓爺爺失望!”

“你這孩子,人人都想要在咱面前爭表現,你反倒是穩穩當當,是因為早年在東宮嗎?”

朱元璋一直都在分析朱允熥那顯得矛盾的性格。

現在看來折騰這是本性,沉穩穩重則卻像是被逼出來的,一個沒親媽的孩子,在東宮可不得沉穩。

只是這些學識,朱允熥是哪裡得來?

“有點吧!”

這道題目可不是那麼好回答的,朱允熥含糊的過去。

“你們這公文倒是簡約,沒了長篇累牘的廢話,也不影響閱讀,這也是你小子的主意?”

原本只是對這紙張好奇,可看了公文之後,朱元璋亦是被公文簡約所吸引。

修辭詞沒有。

該是什麼就寫什麼,簡約而簡單,卻將事情完全寫下來。

要是他批閱的是這類公文,一天的工作量少說減少三四成。

“瓊海疲憊,孫兒能力有限,真要像皇爺爺每日審閱的奏摺,恐怕睡覺的時間都沒有!”

歷代帝王中,老朱絕對是勤勉的代名詞!

兢兢業業的一生,每日的工作量,能與其相比或許也只有始皇一人。

難得從這孫子口中聽到稱讚的語句,朱元璋老臉上不由露出一份笑意,“還在鋪設直道,瓊海的道路很有問題?”

“瓊北還好,多漢民,道路多通順,但瓊中,瓊南則多山地,森林植被,鳥獸毒蟲無數,道路更是斷斷續續。

整個瓊州不過四分之一的南直隸,可要是沒有道路的話,瓊北走到瓊南少說半月,並且還不能保證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