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河在凌雲殿,他與官員們討論稱王大典前的一些準備。

他已經決定,稱王大典在九月九日舉行,距離現在沒有多少天了。

他召集所有官員和百姓代表,商議稱王前的各項事務。

蘇河坐在主位,對著前方的眾人說道:

“我已經決定,九月九日舉行稱王大典,正式對外稱王,樹立起我們的旗號。

名不正則言不順。

確立名號,我們要與大明朝,正式爭奪天下。”

蘇河說完這句話,所有人都站起身,熱烈的鼓起掌。

正式稱王,又佔據一省兩府之地,在場的所有人,就能擺脫反賊的稱呼。

對於人的心理影響,還有科舉對讀書人的吸引力,比沒稱王之前都要強很多。

僅是一個名稱的變化,影響就這麼大。

蘇河當然會順應民意,正式選擇稱王。

之前地盤太小,稱王就是沐猴而冠。

其他勢力只把他們當成小毛賊,稱王也沒有震撼性。

現在地盤足夠,已經成為一方諸侯,能正式逐鹿中原。

“大家商議一下,我應該選擇稱什麼王。”

蘇河向大家諮詢,他心中已經有了幾種選擇。

教育部侍郎張祐楓站起身說道:“蘇統領,自古以來,稱王都是依據地名,或是分封的王名。

我們佔據漢中,在漢水流域。

我建議稱漢王,各個朝代皆已弱亡,唯大漢以強亡。

漢人這個稱呼,也一直流傳至今。

您稱漢王,非常合適。”

太常寺卿宋康年,在張祐楓說完,他站起身說道:“關於我們。

左傳中有言‘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

我們這片大地,又被稱呼為華夏。

王朝至夏朝而始,也應到華朝而終。

我認為您應該稱華王。”

王仲策站起身,提出他的意見。

“蘇統領,王朝名我們要慎重考慮。

稱什麼王,這需要選擇一個耳熟能詳,又與您性格合適的王。

我們以三秦之地逐鹿中原,我覺得稱秦王合適。”

其他人覺得其他選擇,沒有這三個選擇好,都沒再提出意見,討論這三個王名。

蘇河覺得這三個都合適,現在稱什麼王,等到真正統一天下,不意味著王朝的名字與王名相同。

朱元璋佔據吳地,稱吳王統一天下立大明。

蘇河自己更偏向於秦王,他非常崇拜秦始皇。

沒有秦始皇統一天下,就沒有華夏大地。

也沒有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個狀況。

華夏大地,將是幾個小國合縱連橫戰亂不休。

歐洲那裡,就是沒有出現秦始皇這種千古一帝,到現在都是多個國家分立。